北京哪间荨麻疹医院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远处树林掩映下,就是高庙山。 一、云山山名之由来 欲说云山,当先从郧子国说起。 湖北安陆,周为郧子国,大约有余年的历史。至于郧子国是何时立国,哪年灭亡,史无明载。普遍认为,郧子国以妘姓立国,妘与、云、雲、员相通,乃祝融之后。 祝融吴回之子陆终第四子名桧人,妘姓,封于桧地(新郑、密州一带),是为桧国。以妘姓立国的妘部落原在其祖吴回的始居地吴山之东,后欲避西戎之侵扰,东迁新郑,与同姓的桧国为邻,是为妘(云)国。 《史记·黄帝本纪》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端,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黄云。”可见早期妘姓部族曾受到黄帝的重用。 战国时代楚国有大泽云梦,古称云中,其名即来自郧人。 一般而言,山川的得名大约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以形象命名。山像熊耳就叫熊耳山,像鸡就叫鸡头山或凤冠山,像“商”就叫“商山”;二是以特征命名,最长的江就叫“长江”,水呈黄色就叫“黄河”,江水里生长五色红鱼就叫“丹江”;三是按居住者的姓氏命名,像“张家村”“王家岭”“黄帝陵”。 云山,见于文献中,当是以郧国而命名的山。就像云梦、云梦泽之名一样,是由“郧国之梦”演变而来。云山也不例外。 我们先来看云梦和云梦泽。先秦史籍中的“云梦”与“云梦泽”是两个概念,按照中国地理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的研究,“云梦泽”是湖泊沼泽。“云梦”是丘陵陆地,楚国境内的狩猎场,这在《战国策·楚策》中均有记载。 郧、楚两国隔汉水而居,西周末年,楚若敖(楚武王祖父)即位后,开始发展国力,楚若敖选择与邻近的郧国联姻。所以《路史》说:“云近楚,若敖父子娶焉。” 楚武王时,楚国正式开启北上东进进程,包括郧国在内的汉江一带小国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郧国为了自救,欲与随国、绞国、州国、蓼国形成五国同盟。根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前,楚国发现郧国在边境蒲骚(应城市西北)屯兵,准备联合周边同盟国偷袭楚国。楚武王果断派屈瑕和斗廉发兵前往蒲骚,先发制人,制服了郧国。四国联军见郧国兵败,联盟破产。郧国虽经挣扎,毕竟国小兵弱,不久后被楚武王兼并。 郧国虽亡,但楚国一向实行灭国不灭祀的政策,任其自然融合。至春秋末年,郧人基本融入楚国。《左传·定公四年》载:“王奔郧……”前年,吴人攻破郢都,楚亡,楚昭王避走云梦泽,进入郧国。郧公辛收留了楚王,后来因为郧公辛的弟弟想要谋害楚王,郧公辛不放心,便送楚王去往随国避难。 郧国亡后,虽然绝大部分郧人融合到了楚国,但也有几支郧人带着郧国文化避走他乡。据考,随州云峰山、湖南茶陵县以西云阳山等带“云”山名都跟这些迁徙的郧人活动轨迹有关。今十偃市郧阳区以西有“郧关”,东晋常璩(qú)《华阳国志·汉中志》:“郧乡县本名长利县,县有郧乡。”《汉书·地理志》载:“长利有郧关。”长利县,西汉置,郧乡,员乡,即今郧阳区。 邢方贵《郧县人自何而来》说:“郧国被灭后,郧人的残余部落,沿汉水上溯,到绞国、蓼国(今郧县城关周围)驻留,保留了‘郧’的称号,曰‘郧关’。” 郧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汉初《津关令》曾将其列为大汉五大军事要塞之一。 由此可见,云山与郧国是相互依存的,与陨人的活动密不可分。 所以云山,无疑是是以郧国国名“郧”(与云相通)字而命名的山。类似的命名还有许多,如安陆涢水之命名,即是也。又如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安陆县,本汉旧县属江夏郡,隋改属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涢水......西北自随州流入注于沔,谓之郧口。”《安陆志》说:由府河(古为涢水)里至云梦隔蒲潭,又40里至应城长江埠,80里出汉阳涢口(即涢水注入汉水之口),里至汉口。 根据上文分析,“云山”就是郧国之山。在古代,“郧、、云、涢、伝、妘”通用。郧国,又名郧子国、国、云国、云子国。早在唐尧时,作为祝融氏后裔的部落国郧国,从陕西吴山之东的云阳迁到河南新郑的桧(郐、脍)郊。为避唐尧对桧“曾欲伐”(《荘子·齐物篇》)的牵连而南迁,一路经南阳、襄阳,过随州,辗转迁至安陆。为避殷商“用兵南土”(《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而“归顺”殷商(《中国軍事通史·夏商西周軍事史)。殷商武丁时期,汉东已有曾国(随)及诸小国。 二、与郧国相关地名比比皆是 关于陨山,《词典》载:又名涢山、大洪山,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大洪山。《水经·涢水注》:涢水“(出)东南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磐基所跨,广圆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涢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广厚,可以浮舟筏巨川矣。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涢山”。《清一统志·德安府》:大洪山“在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接安陆府京山县界。一名郧山”。 郧国人在其迁徙路上,均留下了诸多以“郧、涢、、云”字冠名的地名。据魏·郦道元《水经注》《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史稿》《湖广通志》《尘史》清·光绪《德安府志》、清·同治《随州志》、清·道光《安陆县志》、清·同治《安陆县志补正》、年《随州志》、年《安陆县志》,以及云梦、京山、应城、汉川等地县志记载,郧国人迁移路上与定居之郧地,有诸多郧国人命名的地名。 历史上,除郧国、郧子国、国、云国、云子国、涢水等名称外,安陆有郧城、郧州、涢川、郧乡、郧公庙、云山、云济山、云雾山、云岭、望云门、云津门等;随州有涢山、小涢水、大涢水、涢川乡、涢阳、涢潭、涢潭港、涢潭乡(镇)、云龙街、郧阴亭等;应山有云公城、云台观、云台乡等;郧地(今安陆)的南部有云梦泽、云梦县、云梦宫;西南的京山有云杜县;西北的麻城有云阳山。其中一些地名如涢某乡、涢某镇、涢某门、涢某庙等,虽非郧国人命名,也是后人的继承和衍生。 以此推论,“云山”之名当在郧国于唐尧时(约前)南迁经过随州、定居安陆时所起。并以其国姓取名,命名为“云山”,则更加符合山脉的特征。对于这样一座赖以生存繁衍发展,见证郧国历史的山川,且偏好为山水城郭取名的郧国人来说,赋之“云山”的名称,则顺理成章。 如此算来,“云山”的命名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如果撇开从唐尧到殷商那段郧国史,尚需进一步考证,需要史学家公认外,以历代史学家所公认的从周朝初年郧子国被封的时间(前至前年间)算起,也有三千年的历史。 三、安陆之云山 郧国:姬姓,今湖北安陆一带古郧国之所在。安陆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 安陆地处北纬30度的自然气候维度,云梦泽北的浅丘陵地理维度,以及川泽的人文历史维度,决定了古老的安陆在有人类以来,就是繁衍生息的乐土,留下了云山、涢水、女儿港、虎乳岩、伍家营、落楚塆、烟墩塆、王古溜、夏家寨、晒书台、蒲骚台、女儿台、花台、鲁班堤、踢脚山等带有浓厚先秦因子的地名,以及历史传说故事。 安陆先秦历史文化极为丰富,郧国年、郧邑年,以云山、涢水、云梦、云梦泽为代表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在古安陆,郧国、陨邑是以涢水为轴线,以古城为活动中心,在云梦泽广阔的范围内,当是其主要的领地。 根据《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蒲骚之役》:“郧人军于蒲骚”,“郧人军其郊,心不诫”,“君次于郊郢”,均与郧国有关。 而郧国是汉水(云梦泽)北沿第一国,加之陨楚联系紧密,地域相近,史载“入于云中”,当是指“云山”,即今安陆辛榨乡高庙山。 清·道光《安陆县治》记载:“云山:南四十里,高仅数仞,有高庙及观音寺,又南为巡检司地。”因此,可以断定安陆“高庙山古为云山”,这在宋玉《高唐赋》和司马相如《子虚赋》均有记述。 清·光绪《德安府志》又云:“经太平寨分枝,一由西南起石门山,一由东起月落岭(桐树岭在其西),起罐子岭,迳回头岩起白兆山中干,由大安山南起雨坛廟。诸山迳木子树店,尽于府南之云山。” 清《道光安陆县志》载:“郧山发脉于桐柏山,及随而分。南为大洪山,涢流出焉。又东南入安陆界,为大安、白兆诸山,而尽于云山。” 上文中有“尽于云山”之句,此云山,正位于涢水与漳水相交的地段,今安陆辛榨乡高庙村高庙山。其中,云山至乌龟咀(涢水东岸,今南城山坡村,北纬31.,东经.,海拔44米),是涢川的古涢口;云山至应城杨河镇西山岗(漳水西岸),是漳川的古漳口。故,云山之南就是云梦泽的主体范围,也就是现今的江汉平原,这与学者定位的云梦泽,海拔35米就进入江汉平原的主体范畴相吻合。 云山与云梦泽在名称上具有一致性,且是相互依存的历史地理关系。古云梦泽在《春秋左传》中被称之为“汉”,现代意义上则是“古汉水”或“大汉水”。 有奇山必有秀水。顺山而下便是清水河,且此河九曲回肠,注入涢水。涢水又名府河,也就是《左传》记载的清发水。 云山,左拥涢水,右抱漳水,烟波浩渺的古云梦泽,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尽收眼底;如果细分云山周围的大小川泽,则是不断演变的大富水(小富水)河、漳河、府河、鹿河、澴河等河、港、沟等。 云山,在同纬度的相应区间,属于“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它屹立在古云梦泽北沿泽水边,静观历史风云变幻。 四、历史上的云山风云 在《春秋左传》中,尤其是涉及到郧国,即古安陆地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如果放在其时光轴上去考量,安陆大地极有可能是历史故事事发地的地方。这种郧国的唯一性,地域的稳定性,时间的延续性和节点的关联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古云梦泽泽北以“云山”(辛榨乡高庙山)为地标的早期“陨楚文化”,无处不显现古文化因子的光芒。 在汉江与丹江交汇地,如果找到以河流为界的“乂”形疆域界线,基本就能准确的划分出郧国的云地和楚国的梦地了,然后再来寻找云梦山和云梦泽就有了可以凭信的依据了。 《禹贡》《左传》《吕氏春秋直谏》等关于“云梦”的历史记载,都明确的指明云地和梦地是郧国和楚国两国之地,所以云梦山不是独立的一座山,估计不是现代人所称呼的云梦山,极有可能是郧国云地和楚国梦地之间云山和梦山的合称。 通过对《禹贡》“云土梦作乂”、汉江、丹江、郧国云地、楚国梦地的解析,厘清云地、梦地的地理位置,并找到云地与梦地之间的云山和梦山,也是解开其疑点的一个可行思路。 可以说,准确地找到处于云梦泽与云山交汇地郧国云地和楚国梦地意义重大,这样就可以解开楚人云梦狩猎场、云梦泽的大致范围。可以肯定的是先秦的云山只有一个,那一定是地处郧国之地。所以划分出郧国疆域的基本范围也是一个方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众多关于鬼谷子隐居地的讨论,都与郧国云山、楚国梦山及楚人“鬼谷子”的楚国“云梦山”有关。但其观点多有相互矛盾之处。那么,寻找鬼谷子隐居地即云梦山也可以提供另一个思路。 孔子周游列国,于前年至前年在湖北停留三年之久。其间,他带着弟子和书籍,乘车遊历,边走边考证历史文化和南召诗风,边传播学问,在安陆留下了晒书台、圣墨桥等遗迹。孔子所编《诗经》三百首,录十五国(即周南、召南加十三国)之风,时楚为大国,却无楚风。《诗经》源头之地安陆是孔子采风时采集《周南·汉广》。 《诗经·周南·汉广》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其实就是站在古云梦泽的云山之上,述说云梦泽的风情万种。 屈原作《天问》没有明确说明是什么时间,专家研究考证认为,《离骚》《天问》是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期间的作品。“汉北”,大多数人认为是“今汉水以北”,就是今丹江口以北,汉水上游,河南淅川(丹阳)一带。其实,这种认知具有历史地理上的偏差。 再如《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云中君”即郧国之君,此云中应指古时郧国。《云中君》指的就是那位带领郧国人历经千辛万苦,从陕西吴山之东(今陕西云阳)南迁郐郊(河南新郑、密州),从郐郊迁至安陆,并为以后郧国的发展壮大,以致其后成为敢与楚抗争,并发动青史留名的蒲骚之战的诸侯之国的基础。当然,我们不能以蒲骚之战成败论英雄。正因为如此,云中君被郧人奉祀为神,加以祭祀,并扩大而成为荆楚的祭祀对象。屈原此次“汉北”之行也为他撰写《云中君》做了准备与铺垫。 先秦时期的“汉”或者“汉水”,不是指“今汉水”。其时,“汉水”所有的支流都称为“江”,其中,长江(汉代以后才出现“长江”称呼),称之为“大江”。“汉”、“汉水”是整个“云中”、“诸梦”、“江”的统称。也有“汉”指代为“川泽”的,如吴楚之军“夹汉而成”,就是指“汉之川泽”,即“汉川”。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作理解了。 “汉水中央”为“云中”,一片汪洋都不见景象。《左传·定公四年》有楚昭王在郢都被吴军攻陷的前一天,逃离郢都:“济江,入于云中。” “汉水周边”为“诸梦”,山川环伺之沼泽风貌。《左传·宣公四年》追记斗子文出生时:“(郧,今安陆)夫人使弃诸梦中。”。 “汉水支流”统称为“江”。其中,“长江”是汉代以后的事情,古明确称之为“大江”。战国屈原《九歌·湘君》有:“横大江兮扬灵。”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有:“缘以大江,限以巫山。”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之广矣”,明显是“汉水”的区域范围:“广”,重点在“方圆”;“江之永矣”,显然是汉水支流“江”,即“江”的长度“长”,主要是“长度”。 故此,先秦“汉北”,狭义理解为“今汉水之北”,就会出现“天差地别”的结果。很多历史事件、地理状况也就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且是越说越糊涂,越争论越没有结论。先秦“汉北”,应该是“古汉水之北”,汉代以来的“云梦泽泽北”。以古郧国、楚郧邑,今安陆辛榨乡“云山”为地标的浅丘低山(闾社丘陵)地域,涵盖今安陆、应城、云梦、京山等相关地域。 历史的长河,涨涨落落,同样在安陆云山也留下了古老的传说。 春秋时,为复仇,“疲楚”之后,伍子胥率吴军攻入郢都,掘墓鞭尸旧主楚平王,平王子楚昭王仓皇逃出,避难“云中”(即云山,今安陆高庙山)。在“云中”,昭王露宿郊外,遭遇强盗,大夫王孙为保护昭王以背挡戈,肩部受伤,昭王幸无恙。惊恐之下,昭王一行逃亡陨国。 数百年后,秦楚反目,陨邑(今安陆)成为秦军南下的战略要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一千年后,生于中亚碎叶城的李白,从他的江油故乡出发,他喜欢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臣闻楚有七泽……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少年出川的他,行走在今安陆一带,与前相国许圉师之女结婚,隐居十年,结交文人雅士,游览云山等诸多山川。 自郧子国从中原向东南迁于平原沃野的安陆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括地志》云:“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城。”这时楚国日益强大,大肆侵并汉水以东诸国,郧子国也感受威协,便联合附近诸小国以抵抗楚国的侵略。《左传》恒公十一年春,“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乡。蒲骚,郧邑。” 蒲骚,据《春秋大事表》称“在今应城北三十里。”这次交战,“郧国为楚国所败。《十道志》称安州安陆县,春秋郧子之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里都指明这里就是郧子国故地。郧子国西滨涢水,涢水又分大涢水、小涢水。 《水经注》云:“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故亦谓之涢山矣。涢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涢水入汉处,叫涢口。涢水之北,地名涢阳,今属随县。“安陆有郧乡、郧水、郧城、郧公庙,周为郧州。”应山县有云公城南。邻还有大泽叫云梦,并有云山矗立云梦泽北沿地带。泽畔古有云杜县,今有云梦县。附近有云梦宫。”都是因郧子国所在而命名的。 宋代王安中在《句其九》有:“云山连楚塞,夏木暗随城”之句。因此,云山,定在郧国、陨邑之地,今安陆高庙山。 在云梦泽北、古汉阳之郧国、郧邑大地上,春秋斗子文出入于“汉北”,在郧国郧邑“闾社丘陵”间,承天地雨露,受老虎“哺乳”,成就“楚地千里,天子始赐”,圆梦楚国历代君王孜孜以求之夙愿,成为生态达人千古名相。战国屈原出入在“汉北”,在郧邑安陆“闾社丘陵”间,问天地人间,受“神女”点化,成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离骚》风情,成为精忠爱国、至死方休千古骚客。 年京山坪坝苏家垅考古发现:曾国都城遗址、曾国青铜冶炼遗址、曾国墓葬区。其中,“曾伯桼”及夫人“芈克”墓,出土青铜器有铭文:“金道锡行”。意为铜金、锡金的运输之路。西周早期,周南以湖北大冶铜绿山青铜为主的“南方青铜”,行走的是水路。其时的青铜战略大通道是:铜绿山青铜,过云梦泽,经涢川与漳川相夹的“云山”,进入漳水川泽,到达曾国都城,再由大洪山麓进入南阳盆地北上东都洛阳和西都镐京。 延续数百年的郧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至今,安陆被称为郧城,县南的山被称为云山,最大的河流被称为涢水;涢水流域被称为郧川、郧溪、郧河;安陆隋代曾设郧州;安陆出产的稻米被称为涢米,美酒被称为涢酒。周边地区也受此影响,广水市有郧公城,大洪山古称涢山;南边的古云梦泽因“郧(古字通云)国之梦(郧楚方言称沼泽水面为梦)”而得名。江汉平原古称云(郧)中;云梦泽畔古有云杜县(今京山、天门一带),今有云梦县,附近有云梦宫。何光岳《楚灭国考》指出:“这些以云’为号的地方,都与郧国遗民的活动有关。” 云山,是郧国与楚国历史文化富集之山,也是与云梦泽同在的永恒“地标”。 作者 南山初樰,读书、旅行、讲故事,神驰诗和远方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w/113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