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铁肩担道义,用生命去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他们最坚定的信念。连无数人谈之色变的死亡都可以坦然面对,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 革命烈士革命烈士何羽道,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民族烈士之一,铁肩担道义,视死忽如归。 01少年家贫,艰苦求学 年7月22日,何羽道诞生在湖北省汉川县南河渡蓝家岭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身处旧封建社会最底层,何羽道及其家人备受压迫。 他家原本住在何家畈北头,这里的土地较为优渥,因而被同村的富户觊觎。一次偶然的机会,富户利用关系向何羽道的祖父何贻尚发难。 何贻尚本就是本分的农民,在封建旧势力的压迫下毫无反抗的余地,几次赴县衙告状,奈何官府都被富户打点,最终无功而返。无奈之下,何羽道举家搬迁到蓝家岭落户。 何贻尚经历这次变故,身心蒙受损伤,也清楚地认识到底层人民的艰辛。所以他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到孙子何羽道身上,盼望孙儿将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但贫苦的农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且时常遭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如何能够拿出学费供何羽道上学? 贫苦农民再三考虑之下,何贻尚让何羽道的父亲从事屠夫职业,赚取微薄的利润供何羽道上学。 年,7岁的何羽道在父亲和亲戚邻里的资助下,进入私塾读书,开启了思想启蒙的新篇章。 虽然何羽道年仅7岁,但是他从小对贫苦人民遭受的压迫耳濡目染,内心深处也萌发出反抗的种子。 在私塾中,何羽道认真读书,从《三字经》,到经史、八股、策论,他都完成得格外出色,深受私塾先生的喜爱。 02解放思想,赴日求学 年6月,戊戌变法开始实施。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天的变法失败了。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场变法让新学传遍了大街小巷。振国兴邦的时论,让少年何羽道内心澎湃,从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在心中油然而生。 虽然内心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何羽道依旧孝心可嘉。他为了不使家人伤心,去应童生试,18岁取得了秀才功名。 年前后,何羽道前往省府求教新学,在武昌进入汉阳府中学前堂。这是一所新学堂,并重中西学,不仅开设经学、史学、文学课程,而且增设算学、與地等新课程。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何羽道开阔了眼界,救国救民的意识愈发强烈了。后来,何羽道又到省立普通中学堂续读。 彼时宋教仁也在这里学习,何羽道经常和他交流思想,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 这一时期,进步的清政府人士,认识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优势,于是在全国各地选拔学生出国留学。 社会上的有志之士,纷纷响应,他们大多数自费留学,期望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一时之间,大批热血青年东渡日本。 宋教仁何羽道也渴求到日本学习近代先进知识,无奈高昂的学习成本以及生活成本,让他那颗燥热的心瞬间冰冷了下来。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何羽道为金钱发愁时,适逢同族何宗瀚先生全家赴日,请他做家庭教师。 这天大的好消息,让几乎放弃的何羽道重拾信心,他随何宗瀚父子东渡日本,在东京为其两个儿子补习古文。 年,何羽道在日本考取官费留学生,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科、经济学科。 这时期,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逐渐壮大了起来,何羽道也参加了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 03弃文从政,困境入党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何羽道闻讯迅速赶回国内,希望利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当时国内时局混乱,军阀割据,各地贪官污吏横行,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散。 辛亥革命面对如此时局,何羽道十分失望,复去日本继续学业,以图教育救国。 年,何羽道学成归国,到武昌定居,先后在国立高等商业专门学校和湖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担任经济学教授,主持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讲授经济学货币论、银行论及宪法等课程,并在私立中华大学教授日文。 年,湖北驱逐督军王占元以后,继任的萧耀南一手制造了二七惨案,毕业于省法政专门学校的施洋律师也被野蛮杀害。 这一切使何羽道认识到,军阀政府不推翻,“教育救国”终将只是泡影。 年,何羽道加入国民党,开始走上政治救国的道路。 年国共合作时期,何羽道参加了共产党人董必武、陈潭秋秘密组织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担任领导职位,领导湖北人民反对直系军阀吴佩孚统治的斗争。 在此期间,何羽道与董必武、陈潭秋、钱亦石、吴德峰等共产党人成为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接触到《新青年》、《唯物史观》等进步书刊。 在革命斗争的考验以及共产党人的引导下,何羽道从一个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逐步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年1月1日,为了适应急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提前召开了第四次全省代表大会。 何羽道参加了大会的筹备工作,会上再次被选为常务委员,另两名常务委员是董必武、钱亦石。 董必武何羽道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工作到深夜,但对于各地来访的干部、工农群众,他总是热情接待,妥善处理他们提出的问题,深受爱戴。 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预示着国共合作破裂。 此时武汉地区的形势日益紧张,预示着白色恐怖即将来临,武汉政府内部日趋动摇分化。 就在这最危急的时刻,何羽道经董必武介绍,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在这期间,很多人劝何羽道离开武汉,出国去避避风头。何羽道却说:“革命并没有失败。要继续千革命,总得有人流血,牺牲也是本分,不能一遇挫折就逃避了事。” 于是,他把全家送回农村,只身留在武汉坚持斗争。 04烈士喋血,潸然泪下 年12月17日,共产党早期领袖李汉俊和国民党左派詹大悲被连夜枪杀,董必武也被盯梢,形势万分紧急。 于是党组织作出决定,董必武、何羽道等重要领导紧急撤离武汉。 何羽道撤离轮船还未到港,董必武要等何羽道一同乘船去上海。为了董必武的安全,何羽道坚决不同意一起走,并催促董必武先行离开武汉。 董必武刚离开武汉,胡宗铎的宪兵就来搜查。他们没有找到董必武,就将何羽道逮捕,关进了武汉公安局。 何羽道被捕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誓死捍卫共产党人的尊严,守护党的秘密。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何羽道不为所动,抱着誓死忽如归的决心,挥笔痛批国民党反动派:“吾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祖国为人民而牺牲,死固宜也。国民党反动派之大屠杀,不过逞一时之快耳,兴中国者,其惟共产党乎!” 年1月4日,农历腊月十二,北风刺骨,寒意凛然。 何羽道背插标志,被国民党反动派连推带拖押至汉口济生三马路刑场。 何羽道裸足,身着破旧的单裤和灰绸短夹褂,伤痕累累,两腿行动困难、双臂瘫挂着,惨不忍睹,仍不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直至枪响。 围观的群众无不潸然泪下、悲愤填膺,赞扬共产党人之伟大、痛恨军阀的凶残。 群山寂寂,江水澌澌。天地为愁,草木凄悲。一代革命先烈就此与世长辞,令人痛惜! 如今看来,当时虽然形势紧急,但何羽道仍然有大把的机会离开武汉。 然而他并没有离开武汉,他要做变法的谭嗣同,用生命唤醒民众的良知,给反动派当头一棒,号召更多的有志之士站起来反抗这吃人的统治者。 何羽道之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中央追认何羽道为革命烈士,肯定他的功绩,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年5月31日,时隔51年之后,革命前辈、著名社会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山西大学第一任校长邓初民先生还念念不忘地指出:“何翼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了,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更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铁肩担道义,视死忽如归。为纪念家乡的革命烈士,年汉川县人民政府修葺了烈士陵墓,墓碑上镌刻着胡总书记的亲笔题字:“何羽道烈士之墓”。 时光如梭,几度春秋。斯人已矣,但他的热血事迹却经久不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x/113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