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导读:

一次,我出席两岸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一位来自海峡彼岸的骆先生讲话的开场白说:当初,我到上海考察时发现,中共一大会址在“黄陂南路”,让我记住了“黄陂”;今天,我终于来到了黎黄陂的出生地——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让我感到宾至如归,还由黎黄陂研究会同人陪同,前往黎黄陂广场瞻仰了“黎黄陂铜像”、参观了“黎黄陂博物馆”……

左起裴高才在黎黄陂铜像前向爱国台胞胡卜凯赠《胡秋原》

那么,“黎黄陂”何许人也?为何要以他的名字命名街道,为其塑像呢?我告诉客人,笔者在〈首义大都督黎元洪〉与《无陂不成镇》二书里,曾系统解读黎黄陂(本名黎元洪)及汉口黎黄陂路、上海黄陂南路的来龙去脉。不久前,应武汉图书馆学者王钢先生,武汉电视台编导熊文杰小姐、周汉平先生之邀,我会同著名作家与文化学者任蒙与王钢二兄解读汉口黎黄陂路的文化。现回放视频与图文(摘要)链接,分享给诸君。

30:00

下裴高才与著名作家任蒙(左)在赣州采风

裴高才(中国作协会员、黎黄陂研究会理事长):

我是年代,撰述〈首义大都督黎元洪〉与《无陂不成镇》二书期间,深入了解黎黄陂、汉口黎黄陂路、上海黄陂南路背后的故事的。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华诞期间,我作为黎黄陂研究会理事长,又建言竖立了全国目前第一座最高(通高9.6米)的黎黄陂铜像。

黎元洪为何称“黎黄陂”?在中国历史上,有以地名或郡望称名人的习惯,如,称韩愈为韩昌黎、黎柳宗元为柳柳州;到了民国初年尤其风行。诸如,称袁世凯为袁项城、称段祺瑞为段合肥等比比皆是。不过,这位黎元洪大总统使用黎黄陂频率之高,范围之广,用心之良苦,恐怕算得上是民国之“最”了。不论是他两任总统、三任副总统期间,还是他后来在天津当寓公;无论是发总统文告,还是他书赠给别人的字画,他均是堂而皇之地盖上一个“黎黄陂”的篆书印章。几分感慨,几分欣慰,别人是无法体会得到的。有王士毅教授的诗为证:

武昌首义建奇功,翊赞共和天下公。

一代英雄时势造,黄陂黎氏出元洪。

左起裴高才、王钢于武汉学高端论坛

主持人(武汉电视台,下同):

今天,节目的开始是一段热闹的说唱,我相信对于咱们湖北的父老乡亲,特别是黄陂的观众朋友来说,都是那么的亲切。“无花不是春,无鸟不是林,无雨不是江河水,无陂不成镇。九佬十八匠,无陂不成镇,世界各地旮旯空里都有黄陂人。”缕缕乡音,诉说着乡情。说起黄陂,不仅有北宋的“双凤二程”程颐、程颢,他们创立的程朱理学博大精深;更有辛亥革命的元勋、民国总统黎元洪,黎黄陂是他的俗称。在汉口,甚至还有一条路以黎元洪的俗称命名,它就是汉口的气质与神采延续的黎黄陂路。

解说词(短片一):在武汉江岸区,有这样一条背街小路,路的一头是浩浩长江,另一头是繁华的中山大道。这条全长不过米的小街,南起沿江大道,北至中山大道,中途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等街道相交汇,因两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在年由夷玛路改称“黎黄陂路”。漫步于此,高大的梧桐,细碎的樟树,掩映着道路两侧的红砖小楼。在这里,拎菜的、骑车的、蹲在路边发呆的、自家门口看报的···似乎都是它的主人,而这条小路,也是它的主人们成长的见证。仿佛暗合了李白的这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黎黄陂路和它的历史,黎黄陂路和住在这里的人,一起裹着历史和现实的烟云,让其中的故事,显得神秘而又安详。

下为裴高才在黎黄陂博物馆接受电视台专访

主持人:

说起大汉口的一条街道——黎黄陂路,就不得不提民国开国大都督、民初两任大总统黎元洪。黎元洪、黎黄陂路,这其中会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听作家、学者们一一现场解读——

王钢(文史专家、武汉图书馆馆员):

地名,它既是一座城市的细部标记,又是一座城市的档案馆,路名的更迭变化也间接反映着这座城市的变化趋势。简述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如山、河、湖、桥自然方式命名的关山路、珞珈山路、黄孝河路、机场河路、南湖路、东湖路、三眼桥路、六渡桥等。武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间的历史名人更是层出不穷,这一点从武汉市的路名上就可见一斑,黎黄陂路就是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路名,以人名来命名马路的名称,表明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爱国爱乡的感情……

裴高才:

水是城市诞生的摇篮,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象征,而文化又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我在编纂《无陂不成镇》(长江出版社年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新版)、《黄陂春秋》(长江文艺出版社年再版,台北首发与研讨)一书查阅史料、寻访文化学者皮明庥、冯天瑜、严昌洪诸公得知:汉口的城市史就是黄陂人近水(黄孝河)楼台大开发的历史。据有稽可查的史志记载,“无陂不成镇”这一文化现象,形成于明代成化年初开发汉口。迄今有余年的历史。“尖黄陂、佼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即源于此。

原来,在行政区划上,历史上的黄陂属于黄州府管辖。在汉口尚未淤成前,历经磨难的黄陂人,为了与命运抗争,善于突破当朝行政区划的限制,直接驾舟划船过滠水、府河与五通口,进入汉阳与武昌等地谋生。

《首义大都督黎元洪》书影

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年)立的《汉口北课旧碑记》和清乾隆《汉阳府志》所载,明代以前,汉口即汉水入长江之口,为长满芦苇的水洲。至天顺年(-)间,始有少数渔民居住。明成化年(-)初,汉水改道,从汉阳龟山由南入江的汉水支流和府河处的支流均淤塞,龟山北的支流成为汉水入江主流,汉口从汉阳析出,将汉阳县地域一分为二。本来汉水之南应称汉阴,因汉水上游有陕西省汉阴县,故仍为汉阳县,汉水之北就叫汉口了。遂形成两江交汇、龟蛇对峙、三镇鼎立的地理格局。从此,不仅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游移不定的历史,也揭开了黄陂人开发汉口的历史。

在汉口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汉水入江新水口两岸地盘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堤防坚固。常年在黄花涝、武湖、盘龙湖打鱼为生的黄陂南乡渔民,利用地利之便于明朝天顺年(-年)间,率先在这“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建码头,或到汉口荒岛搭棚拓荒,从事航运、渔业或小本经营。接着,一些匠人和民工沿滠水陆续到今江岸一带开店、办作坊、做手艺,有的沿黄孝河进入今四官殿以下沿江一带务工经商……

上为辛亥革命史泰斗章开沅为黎黄陂墓题“共和磐石”

随着汉口的黄陂人越来越多,从明弘治(-年)到正德年(-年)初,黄陂人便在汉口建成集商贸、民间工艺与地域文化于一体的黄陂街(《明万历汉阳府志校注》,武汉出版社,)。清道光年间,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范锴在《汉口丛谈》中,所列汉口街道的明细表中就有黄陂街(今民权路江边附近)。他在注释中写道:“正街(今汉正街)至此分而为二,一稍南而东为打扣巷,一由北而东为黄陂街。”

汉口黄陂街最繁华时拥有“八大行”(徐焕斗:《汉口小志》,《湖北档案》,.12),即盐行、茶行、药材行、什货行、油行、粮行、棉花行、牛皮行。一般的街道做生意,皆为门市零售,但黄陂街则可做转手批发,灵活经营。久而久之,黄陂人还打造了一批人们至今仍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曹正兴”菜刀、“高洪泰”铜锣、“白海记”旗袍、“蔡林记”热干面、“谈炎记”水饺、黄陂“三鲜”……

不仅如此,黄陂街的夜市文化也异彩纷呈。诸如街面的茶馆、酒楼上草台班子的“黄孝花鼓戏”、说善书(今湖北大鼓)等。有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为证:

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

土凼约看花鼓戏,开场总是三二更。

尽管黄陂在明代隶属于黄州府,但由于黄陂人为开发汉口(汉阳府所辖)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了官民两便,在明代中后期就有人建议:应将黄陂与孝感二县改属汉阳府管辖。据藏于日本的海内外孤本、明万历《汉阳府志》云:“孝感、黄陂去伊府治三百里,界汉阳仅数十里,士民称便,兼以汉口黄陂街大率黄、孝人也。”(《明万历汉阳府志校注》,武汉出版社,)但一直未果。直到清雍正年初,湖广总督迈柱的上疏才有了结果。此疏云:“查湖北黄州府属之黄陂县,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到黄州陆路里,水路余里,迈涉大江有风涛之险,而去汉阳府仅90里。今据黄州府详称确访,以为将黄陂改辖汉阳府,与官民两便。更兼黄陂在黄州府为边陲之地,统辖难周;而隶汉阳府为附近之区,管理甚易,易寡裒多,允宜改隶酌繁就简。”(清.道光《黄陂县志》)到了雍正七年(年),朝廷终于正式批准,湖北布政使司将德安府孝感县和黄州府黄陂县划为汉阳府管辖。自此。黄陂与汉口的关系更为密切。

“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天然的汉口大商埠,独特的码头位置,至鸦片战争前,随着四面八方商贾前来“淘金”,汉口乡帮商会也应运而生。在汉的各地会馆多达36个。诸如安徽会馆的所在地,即名安徽街;福建会馆的所在地,即名福建街;而黄陂会馆、黄陂行帮公所则分门别类,还附设黄陂小学……自清康熙年间起,黄陂人陆续在汉设有铜匠、铁匠、泥瓦匠、木匠、鞋匠等各行公所。

黄陂人在汉口开店办厂、建码头、办学校与开会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就是在汉口济生三马路的黄陂会馆举行。

在汉口的街道,除黄陂街外,还有位于汉口江岸区的黎黄陂路,也系旅汉黄陂人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年),故名黄陂路。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为纪念武昌首义,考虑到此路是黄陂人所修,而民国大总统、首义大都督黎元洪人称“黎黄陂”,故命名为“黎黄陂路”。(上文原载裴高才著《无陂不成镇》)

任蒙(作家、文化学者):

在租界时期和民国,黎黄陂路一带不仅是武汉最具摩登气息的街区,而且也是风云际会之地。这里多次发生过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先后设立过许多重要机构,现今保存的有中外闻名的共进会旧址和八七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

此外,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共武汉市委,都曾设于这条小街。这片街区的大道小巷,都留有中国社会变迁的烙印,它们的每一扇旧式门户和别致的窗棂,都能透出一种历史的深沉……

欢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w/113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