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荨麻疹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9204186.html

经过汉末动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呈现出田地荒芜,劳动力减少的局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说的就是此)西晋建立灭吴后,统治者想铸剑为犁,“上将为桃林、华山之事,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于是州郡悉去兵,”试图解决“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经济问题,增加农业生产人口,“户调式”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欲认识“户调式”,必先了解屯田制。兴平二年(年),公孙瓒与袁绍争衡,在今雄安一带开置屯田,“积谷三百万斛”。建安元年,曹操镇压汝南、颍川黄巾旧部,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耕牛和种子,开始了屯田,这时候的屯田制度以民屯为主。建安二十一年(年),曹魏受汉献帝封魏王,司马懿建议让20多万军队“且耕且守”,军屯的地位开始上升。曹丕称帝,军屯组织系统就完备起来了。

屯田

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屯田为曹魏集团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许昌屯田,得谷百万斛”。邓艾在淮水流域屯田,使得伐吴能够“资食有储”,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运兵过半,既费钱粮,人又劳苦。但是由于军屯人身束缚很强,剥削很重,类似封建农奴制,到了西晋统一后,屯田制已经不满足当时的社会现状了。

早在魏文帝(曹丕)时,便允许典农官派屯田客去经商,以增加部下的收入,到魏明帝(曹睿)时已经发展到不可控的程度,这已经破坏了屯田“专以农桑为业”的宗旨。西晋建立,战争结束,经济发展,人们对土地和劳动力占有的兴趣增加了,这种以军事编制组织生产就显得过时了,租用官牛的屯田客被当作赏赐,赐给公卿大夫,从此“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太原甚至有以匈奴胡人为佃客的,“多者数千”。《晋书·石勒载记》言石勒“卖与茌平人师懽为奴,每耕作于野”,就是最好的例子。”屯田制逐步瓦解,统治者要对土地,劳动者和劳动成果重新瓜分,需要晋朝重新定义封建社会官与民的权利和义务。

石勒

“户调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丁男和丁女,结合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的数量和质量评定家庭资产,确定输纳等级,“九品混通”,类似家庭财产税。

对于占田和课田,“户调式”规定:男子1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课田:丁男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25亩,次丁女无课田。占田的所有权归耕种人,课田是百姓必须耕种的田,官府像农民课收租税。晋朝将屯田制中的课田制移植于编户民中,强制农民生产,是为了保证课税收入。

对于官吏占田,“户调式”规定,官吏第一至第九品,每降一品减少5顷,第一品可占50顷,第九品可占10顷。

西晋实行步大亩,一亩相当于汉代百步为亩的2.4倍,所以,虽说贵族占田亩数在数字上不如两汉时动辄数百乃至千顷多,但是一二品官的占田数已是相当汉代百顷以上的大地主了,再加上西晋官多,良田沃土基本被贵族豪强占据。

西晋豪族生活

“户调式”又规定官员可以依靠其政治地位庇护其族人获得免疫的权利,所谓“荫其亲属”是也。一个家族只要有一个人做了高品官,全族人便都有了免役的特权。

除了“荫其亲属”,还可以“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这里面的“衣食客”据《宋书》卷十八《礼志五》记载,是负责主人衣食生活的近侍奴客,排在奴婢之后。佃客容易理解,受官僚的庇护,耕种官僚的土地,为他们纳租服役。

曹魏末年,许多小民为了避役,愿意到贵势之门当佃客,这样,官僚们合法和不合法荫客数目就大大增加。西晋“户调式”也是形同虚设,高门大族在占有合法荫客的同时,还占有奴婢,谁为合法,谁为非法,谁是奴,谁是客,是不能查出,也是无人敢来查的。规定官僚士大夫有荫族,荫客特权,反映了官僚士大夫的大胜利,中央皇权的削弱。

西晋豪族生活

“户调式”的主要目的在于让人民回归土地,保证国家收入。但是由于规定官僚士大夫的“荫客”、“荫族”特权,所荫的范围又是那么大,所以那些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身上的赋役负担一直也没有得到减轻。元康六年,束晳上书:“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较计九州,数过万计。可申严此防,令鉴司精察,一人失课,负及郡县。”城中无业流民相当多,不占田,不生产,不课田,不纳租,这说明农民回归土地的进程是缓慢的。

自汉末以来,戎狄内附,西晋公卿贵族为了保证自己的奢侈生活,对各族劳动者的生产成果进行剥削。进入内地的各族转入农耕方式,官府强迫他们“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同于编户”,掠夺他们做奴婢,佃客。随着人口的增长,各族人民反抗的声浪越来越大,秃发树机能在甘肃固原起义,匈奴郝散起义,发展到氐族齐万年起义,百姓流移就谷,入汉川者数万家,这是西晋末最早的一次人口流移,是当时严重社会问题发出的第一个信号,但是西晋的统治者没有给与重视,终于在内外交患中埋葬了自己。

参考资料:

《中国魏晋南北朝经济史》/刘静夫—北京:人民出版社,.1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w/113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