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彪 翡翠,色自然,绿绵延,清脆悦耳,玉石之冠。比翡翠更好的是什么?宝石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京山绿色产业初始,植被渐恢复,绿色理念被人们接受。“山下建金色粮仓,山上建绿色银行”,“绿色京山”质地已现。京山人以翡翠京山自诩。京山以什么样的形象面向未来?“鄂中绿宝石”的美誉应运而生。虽然少点个性,少点气质,多点珠光宝气,然而绿色覆京山,宝石熠熠生辉,生机无限。 如实说,那只是“京山梦”。这里的绿树还未成荫,这里的溶洞还未谋面,这里的温泉还放任自流,这里的田地还撂荒成片,这里的山容还不开颜,这里的河水还没变清,“石头歌”还环绕余音。京山城一声叹息:绿色变宝是何年? 未曾料到,“鄂中绿宝石”一经推出,进而成了千年古县京山的代名词。习惯成自然,绿宝石之声越来越清脆悦耳。今日京山,当刮目相看。 想到绿宝石,莫过于京山城。这颗绿宝石的种头晶体,点缀其间,活力四射。美丽山城,平添一道幸福时光。 1 京山城为鄂中小城。大洪将山水、林泉、溶洞汇聚于一体,赐予她;江汉将平原、湖泊、田园连结成一片,给予她。奇异的植物禽兽,独特的矿物资源,还有得天独有的河流、七十二名泉赋予她。这座古老而又独特的山城,得天独厚、物华天宝。 山城乃山乡之城。初次识京山,有春荑之柔嫩,有秋波之传情。外地人到京山,擦肩而过,过之难忘。小住京山,置身其中,诸多惊喜,不禁萌生对春天、对生命的向往。 城因山而名。汉初置云杜县治于古城,至今多年。《寰宇记》载,隋改角陵曰京山,因山以名也。山于城东八里许,山中一股清泉流出,常年不断。传说为古郧子国向东最高山,由国君赐名为“京源山”,意为国都京城之源泉。郧子国早已不存,京源山依旧在,空留后人无尽感叹。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来自西湖。西湖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落霞、烟雾都成景,春花、夏荷、秋月,冬雪皆美态。浓妆淡抹总相宜,一幅天然图画。没有西湖,就没有苏堤,也不会有苏小小,更没有白蛇娘娘和水漫金山寺,也就不会出现雷峰塔的神秘面纱。京山城没有西湖,不能和它比。 京山城有美来自于山。楚郢之境,西浮汉江,草创之始,东驰京岭。古有文人在京源山作诗刻诗,题联“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留传千古。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此盘桓多日,留诗十首,题作《京山行》,“后路起夜色,前山闻虎声”,写出了山城的又一幅景象。后有明代诗人卢雍作《京山道中》,诗曰:“淡淡东风晓雨晴,薄寒天气近清明。草铺秀岭来春牧,烟起平畴事火耕。新柳向人偏弄色,幽花满地不知名。驱车又过京山去,怪石纵横水有声。”诗中山城风物生动:春雨微晴,乍暖还寒,绿草秀岭,牛羊放山,烟火事耕,新柳婆娑,满地幽花。车过京山,但见怪石纵横,耳听流水有声。诗人一唱三叹,山城之景,原汁原味,多姿多彩。 京山本土人对山有着深切体验。李维桢,明末大臣,赠太子太保。春游山城,杂咏五首,以山峰下"白谷洞"为最。“削玉抱诸峰,丹梯蹑雾重。鸟来分树色,鹿下破台封。木末开山阁,溪湾置水舂。不知城市远,风定但闻钟。”道出山水的自然恬静。而对远山的描绘,易本烺的竹新词脍炙人口,诗曰:“莲花虎爪与云齐,架壑支峰一望迷。更有湖山珠在抱,管叫龙尾戏东西。”城外名山名寺,融于一体,为山城增加一道风景。 山城有着原生态的美。登顶京源山,云帆高挂的京山市,半城山水一城绿,生态气息盎然。城市朴素,《庄子.天道》有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又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而也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遵循自然法则,朴素就可以称美于天下。这是美在这座城市心里的话。 京源山是申包胥故里。申包胥“哭秦救楚”成为首功,他推功、诿功传为佳话,忠诚之美名,光照后人。新千年始,京山一中迁至山下。京源山每天升起新太阳,开启新一天。清泉流经校园,京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绵延传承;三春湖绿荫成景,书声朗朗,莘莘学子追逐圆梦,京源山从此不再寂寞,京山城的希望,如泉,如荫。 2 悠悠古城,在水一方。 京山古城有条南河,溾水经南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城水相依两千年。旧民谚云:溾水潆波浪滚滚,玉带围腰绕县城。《水经注》载“溾水者,洄水之渊也”。宋以前,溾水流至水南门到窝居塌一带,河道成凹型洄水渊,明末填河筑城,取直河道,将洄渊围在城内。溾水沿途汇集20余条小溪流经县城,河面变宽,河床平坦,微风徐来,清波荡漾,山影摇曳,城郭倒影,出城东南流,逼向天涯去。 溾水曾有舟辑之利史上为是京山城重要通航河道。从古城东南河到西关,有三个水埠头(码头),东埠头靠河街,南埠头靠水南门,西埠头靠水巷,形成沿河一条街。“城为舟形,塔似桅樯”,犹如一幅整装待发、远征商海的弄潮画卷,昭示这座古城成就盛大伟业的梦想。旧时古城商贾云集,人商进出多走水路。平日里,京山河千帆竞发,帆桅穿梭行,鱼鹰立船头,一片繁忙。京山人通过埠头和航道,桥米、木耳、板栗、香菇等京山特产沿溾水进汉北河,汇入汉水,直抵汉口。 溾水航运中断,在于上游筑坝建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距古城西两公里处切断西山云雨,修筑惠亭水坝。以解决天门、应城、汉川、京山四县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溾水缚住了苍龙,造福数百万民众,它把忘我为人、顾全大局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子孙,从此,舟辑之便淹没在古城记忆之中。 溾水生命尚存。虽船运中断,而城西、中、东各有一条溪水流入南河,惠亭水库不时注入水源,南河风光依旧,唯见溾水东南流的场景。 我和溾水的初次接触,在少年学生时代。正值“文革”,夏季,我们一群富水学子来到县城,学习取经,逛玩了三角洲,又去南河。从窝居塌下水,戏水潜卧,追逐游鱼,扑赶野鸟,玩兴不尽,算是和溾水有了触肤之交。在文峰塔上岸,回看溾水,特别亲近。 那年秋,我又一次来到南河,眺望南岸,但见芦苇摇曳,一首古诗现于脑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这里,我遇上了母亲河,感受到了诗画里才会有的那份静谧与恬静;领略到了京山城的灵气之所在。 3 京山城受农耕文明熏陶较早,青史悠悠,可歌可泣。“江西填湖广”后,山城逐步走向兴盛。到了近代,这座美丽的小山城,像一颗璀璨明珠在楚天下闪闪发光。 你现在看到的京山城:一河两岸把京山城自然分为城南和城北,外环把工业园区、温泉小区和老城新区圈成一个整体,构成京山城的框架。公交车开通,标志京山城城市文明进入新时代,农民进城成了居民,小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新住宅小区不断出现。重新建设的城区风格,面积是古城数十倍,人口增至20万;重新打造的城市风景,楼房林立,错落有致;重新唤醒的街市风韵,商铺满街,琳琅满目,叫人激动不已。入夜,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一河两岸流光溢彩,惠亭湖渔火相映,文峰塔隐入夜空。 聚焦近百年历史,京山城,与寇结怨,与水结缘,与天下结善。影响和改变着她的命运和繁荣。 与寇结怨。时间倒回到年。8月29日,古老的京山城还在半睡半醒之中,苍茫凫山,玲珑文笔峰,精雕细琢的石牌坊,具有山乡特色的街式民宅,笼罩在蒙蒙梦幻里。挑着担子的乡民来到街市,商铺老板纷纷打开铺面,一天的买卖开始,古城热闹起来。 早上七时许,天空传来一种异样的声音,像嗡嗡的苍蝇声,隐约又夹杂着野狼般的尖叫,一批飞机临空。买卖的人们有的看稀奇,有的数飞机,只见当头九架散开队形,南面九架还在盘旋,飞机掠过京山低空时,机翼上膏药巴血红可见。顿时,人们的心收紧起来。没等人们反应过来,呼啸声,轰炸声,整座城山摇地动,天崩地裂。“日本飞机炸京山城了!”山城一片混乱。日机飞走后,一个商户从案板下爬出来,他的左腿炸了一个洞,整个菜市场硝烟弥漫,血腥扑鼻。 日机又进行了第二次轰炸。从早上七时到上午十时,日机连续三次轰炸京山城,出动飞机五十六架次。哪里还有京山城呢?满街倒塌的房屋,深深的弹坑,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鲜红的血流。时任蒋县长从废墟里钻了出来,见县府门前躺着一个妇女,两条腿炸断了,两只胳膊炸飞了,在地上挣扎,呻吟:“行行好,让我快点死。”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蒋县长惊呆了,转身朝她补了两枪。那妇人正是他的太太呀! 千年古城毁于一旦。五条商业街无一幸存,城内书院亭阁等文物古建筑无一幸免。据史料记载,日冦炸塌房屋千余栋,炸死炸伤两千余人,占京山城人口的七成。一直到解放前夕,京山城户不过五百,人不足三千,街无整形,元气不复。山城在怒吼,溾水在怒吼。日冦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我内心在流血。脑海里不断出现蒋县长开枪结束太太生命的场景。那两枪,戕害了一个在死亡边缘呼唤的女人,好无辜啊!我陡生恐惧,好像子弹打在我的心上,我的灵魂一次次受到拷问,最后全部指向日寇的残暴和血腥。 与水结缘。京山城择溾水而居,有着千年的执念。溾水利万物而不争,山城自处而甘居善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兴修水利,在南河上游建惠亭水库,给京山城以前所未有的变化。 因为建库打坝,斩断了溾水,京山河船运终止,本来交通闭塞的山城,出行和营运更为不便;没有了水路,从此“单腿独行”,京山城艰难蠕行近半个世纪,和周边城市差距拉大,压力不言而喻。 因为建库打坝,京山城虽然避免了洪水肆虐,却处在灭顶之灾的危险之中。据说,坝临城上,在惠亭水库之前,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多见。一个土垒水坝,库容量三亿多立方米,一旦洪水破坝,城池万无一保。不过有玩家并不这么认为,前些年,惠亭水库坝下建了美食娱乐城,这里高朋满座,谈笑风生,歌舞升平,在玩家心中,水坝是永不倒塌的坝。倒也是,实践的力量远远高于想象的构建,总有能力去召唤后代,造福一方。水利和水害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溾水与京山城城水相依,心心相连。水利和水害在矛盾运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变化,催生新的状态。 因为建库修坝,京山城获取了水源,同时也掌握了生存命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时,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这是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的判断,被很多人接受。对于饱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京山城人来说,吃饱肚子是这座城市的全部意义。惠亭水库不仅保障了灌区粮食丰收,而且对防洪排涝起到积极作用,保障城区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库还提供工业用水,促进经济发展。京山城与溾水结缘,从中得到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当然,险患也深埋在这座城市之中。 与天下结善。小胜凭智,大赢靠德,达则兼善天下。京山城翻天复地的变化,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尤其新千年后。京山城门大开,就像我们的民族,重新站立起来。 交通骤变起了决定性作用。本世纪初,火车驶入京山城,接下来武荆贯东西,随岳连南北,两条高速路公路相交于城东南。这是京山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过去因封闭而落后萧条,失去发展机遇,从此,京山城打通了向外延伸的瓶颈,和时代同步行进。长荆铁路在城北穿过京山城。新市大道由北向南跟进,与武荆高速连接。西街,新建一条仿古民俗建筑街道,通三角洲,留下老城味道。轻机大道成为京山城的标志性大道,向东和永兴风景大道连成一线,与隋岳高速相交。路通带动了旅游业、矿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制造业撑起一片蓝天,工业立城成为创举。制造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京山人赚天下人的钱,也让天下人来京山赚钱,笑迎天下客,招来八方商。锅炉吹灰机、精编制造机、瓦能紙箱制造机,纷纷创出品牌。智能制造勇立潮头,引领制造业新方向 发展是历史的承载,来自于这座城市的承受力。有的时候承受是一种苦难,有的时候承受是一种选择,有的时候承受是一种雨过天晴后的美好。京山城在不屈不挠中囤积了坚强,厚积薄发,来谋求这座城市的未来。 4 京山城,小城依人,不显山不露水。她就是一个景观,就是一个经济空间,就是一个人文环境。更具体地说,她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抑或一种特有的灵魂魅力。 这座城偏安休闲。京山城远离大江大河,从地理位置来看,偏安一隅。如今人们来到京山,有自己的体验。京山是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又好想再来的小城。对于年轻人来说,这里远离喧嚣,在竞争的时代,暂短的休闲,有了重回奋斗青春的动力。而本城人,却用自己对生活态度的诠释,来表达对偏安的认知。 偏安自有它的道理。这里土地宽馀,山水相间,农耕发达,物产丰富,人们安居乐业。京山城分享农业物质文明的成果,逐步形成安逸休闲的山城性格。现代文明的兴起,京山城紧跟时代潮流,把资源推向市场。诸如溶洞、温泉、漂流、网球、观鸟看花、游山玩水、农家休闲等项目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纷纷打出文化品牌,将它融化为安逸舒适。引来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抢占市场,供京山城人享用。特色小吃、民间娱乐遍布大街小巷,山城永远是拼搏创业的京山人安放灵魂的地方。 这座城崇文劝学。京山有句老话,“富不离书,穷不离猪”。对于那些摆脱贫困的人,鼓励他们求学进取,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崇文劝学,彰显了这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唐隋兴科举,一直延续到清末,京山考取进士六十四人,区区山城小县,实属难得。明朝达到一个高峰,考中进士四十多人,仅大屋基王格一家先后就考中四名进士。京山古城树立十大牌坊,弘扬功名,激励后人。清朝在古城边高台上修建了文笔峰,重振旗鼓,青云直上。文笔峰也是日冦轰炸京山城后,唯一留下的古建筑。 到了现代,京山城走出了文坛巨匠聂绀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京山文坛的又一个高峰。于是,在西街修建了绀弩中学和绀弩小学。又将一条大道命名为绀弩大道。这里发生了故事。轻机入住京山后,和政府达成默契:用四百万买断了绀弩大道命名权,更名为轻机大道。京山文人愤愤不平。有知名学者质疑:京山的绀弩大道到哪里去了?前几年,重修文峰公园时,政府雕聂绀弩塑身像,把他安放在文峰塔下的长亭小院里,供游人赡仰,这样,也就没有亏欠这位老人了。 这座城重女守业。男女平等是京山城的文化底色。邻县天门还在称女孩为“丫头”、“酒坛子”,“赔钱货”时,山城人就把女孩当“公主”、“女宝”了。如今网上热议:怎么啦,这个时代“重女轻男”?在京山城就没有这一问。京山年轻女孩胡怡灵还在读大二,参加年国际旅游小姐大赛,轻松摘冠。“她是京山的骄傲!”网上一片赞扬声,山城人奔走相告。影星李念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山城感动:“这个女孩有出息!”在京山人心里,男孩女孩都一样:一样读书,一样就业,一样撑家立业,一样孝敬父母,一样担当重任。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所谓“传宗接代”落在女孩子身上。城西一带“男到女家”成为乡俗。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男孩要“嫁出去”,女孩在家“娶”男孩。有条“徐半街”,徐氏家族年重修家谱《徐氏东来》,谱上明明白白记载着:历时二百年,传承十余代,纯属由徐氏男子一脉相承的,只有七户。“上门女婿”竟占了九成以上。女孩吃苦耐劳,且貌美温存,是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理应担当起延续香火之重任。“招郎入赘”是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存,具有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也让京山城优秀女性辈出。 这座城扬善处世。扬善是人们挂在口边的话题之一。政治家假定人性恶而用限制人性根源来扬善,哲学家总是在人性恶与善的本源上争论不休,表达出扬善的种种路径。京山城不参与这些假设和讨论,她有自己的处世原则,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从小读“人之初,性本善”,受儒家思想的启蒙教育。长大后,且践且行。扬善是什么?京山人回答既简单又明了,就是做好人,做好事,并且发扬光大。历朝历代有很多名人善举。明代黄振邦在大旱之年带领乡民抵制田租,一纸《奇旱奇冤奴》为民解忧,成为佳话。清代查文经灾年在城内外搭起粥棚,向灾民施粥,平时还经常接济穷苦百姓,人称"大善人",后立牌坊以示后人,效仿者甚多。毛泽东时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深入人心,京山人知行合一,扬善为人,蔚然成风。 京山城外有很多庙宇,滴水寺、龙泉寺、观音岩、花台山等十几座古庙依次而下,近年来香火旺盛,风景独好。城与庙,人相往,心相随,思相近,情相伴,形相映,构成一幅美丽绽放的风景画卷。很多人离开莼菜醋鱼,灯红酒绿,去那里修身养性。有的甚至皈依佛门道教,去那里寻找善缘。功成名就的人,也要去那里表达善意。庙宇虽有宗教色彩,而儒道佛思想贯穿其中,教化人们弃恶扬善,与主流社会和谐相处,即使在严酷的政治形势下,也可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形式,引发万千信客去追寻善根。庙宇成了扬善处世的集散地。 这些年,我喜欢一个人看山城外的风景,看着层林尽染的庙宇,出神发呆。自然渐变,深深浅浅;风声,水声,渐行渐远。我满眼心事,满眼惆怅,不着边际地遐想。是啊,迷茫时,有一个信仰支撑着你,总是好的。 欢迎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x/89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