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汉中城北三十里有一座山,叫连城山;连城山下有一片校园,它是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倒退四十年,这里有个名字如雷贯耳: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出于保密,代号“工程”,对外称“北京大学分校”或“62号信箱”。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期,中国周边形势险恶。在西部,年6月爆发中印边境冲突,中国被迫对印度发起自卫还击作战;在南部,美国第七舰队航母公然开进台湾海峡耀武扬威,多次举行模拟入侵中国大陆的军事演习,致使台海局势和中美关系面临巨大危机。年8月,美国悍然入侵社会主义小兄弟越南,并将战火燃烧到我国北部湾和海南岛一带;在北部,自年以来,中苏关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不断恶化,短短几年时间,“苏修”在与我七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陈兵百万,虎视耽耽。中国政府综观各个方向局势,认为对我国安全威胁最大、最迫切的还是来自北方的苏联。如果中苏之间一旦开战,那么对当时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地区的共和国军事工业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毛泽东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告诫全党全军“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打核战争出发”,号召全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从年起,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决定,将位于沿边沿海地区和北方大城市的重工业和军事尖端科技,向内地的战略纵深地区有计划地迁移。年2月,中央任命李井泉、刘澜涛分别担任西南局和西北局“三线建设”总指挥,从而掀起了新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大潮。三线,是国家从宏观的战争战场学角度对整个国土疆域所划分的三条战略区位线。一线,指国家周边所有的沿海和边疆前线地区。三线,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全部中西部地区。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带为二线地区。“三线建设”指的是从年至年,出于战争和战备的考量,国家在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军工、科技和交通设施建设。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山川纵横,地势险要,既是国家内陆腹地,又是扼守西南西北的咽喉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自西向东,一条汉江横贯而过。独特的地理形势,加之汉江两岸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充盈的水资源,因而成为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从年起,大批国防科研和高、精、尖重点骨干企业内迁汉中大地。最先进入汉中的是总参三部总字部队,接着是一大批军工、航空、机械,以及中核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仅仅汉中航空工业基地一家,就有包括今天陕西飞机制造公司在内的22个飞机总装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厂,它们大都星罗棋布于汉中地区七个县域的隐蔽山区。汉中航空工业集团作为国家唯一的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鼎盛时期其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总数达七八万人之多。

为了给三线地区国防工业提供技术和人才的配套支持,也为了重点尖端学科专业的自身安全,国家作出一线地区的重点高校重点专业内迁三线的决策。年初,根据毛泽东主席“北大也要办三线”的指示,北京大学的三线项目北大分校被命名为代号“工程”。年5月,高教部部长蒋南翔与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培源教授一行来到陕西为“工程”选址。据说,最初曾考虑把分校建在革命圣地延安,但鉴于该地区基本上没有三线建设项目,起不到为内迁工厂配套的作用,便决定将分校建设在国防军工企业云集的陕南汉中。一开始,分校校址是选定在汉中城北的八里桥附近的,但八里桥一带是平坦开阔的良田沃野,不符合中央三线建设项目“靠山、分散、进洞(隐蔽)”的原则,遂最终将分校校址选定在离汉中城北15公里的勉县褒城镇连城山下。北京大学“工程”于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到年上半年,经过国家级专业建筑施工队伍的辛勤努力,北大汉中分校基本落成。这期间,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汉中分校校长周培源教授常驻汉中,甚至经常吃住在工地,为“工程”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共名师生及家属乘专列,于26日凌晨到达汉中分校,由此正式拉开了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在连城山下为期近十年的办学历程。年3月22日,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需要,刚刚恢复职务半年多的邓小平,指示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回迁北京。4月28日,分校党委做出撤消汉中分校的决定。为利用分校校舍及部分教学资源,同年,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原址上建立陕西省省属“陕西工学院”。年,在中国高校改革合并的大潮中,陕西工学院与创建于年的省属汉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陕西理工学院。十五年后的年,陕西理工学院更名升大成功,华丽变身为陕西理工大学,而北大分校旧址上的原陕西工学院则一直是两校合并后的新校北校区。年1月至2月,随着北大汉中分校多名师生的分批返京,北大分校宣告结束。

年4月,汉中大地桃红柳绿,春光明媚。在原北大分校工作过的69位北京大学离退休老同志,千里迢迢从北京重返汉中,寻访镌刻着他们青春记忆的北大“”。作为理工人,我有幸亲眼见证了老先生们对汉中、对分校的那份深厚情感。也许是缘于数十年后故地重游的激动,这些年过古稀的老人们个个精神矍铄,兴奋地留连在陕理工北校区的校园里,努力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寻找辨识当年分校的影子。他们想看看当年亲手修建的水泥路是否依然平整坚固,当年亲手栽种的小树苗是否己茁壮成参天大树。当他们看到当年校园内的几条沟壑如今都巳填平,变成了漂亮的校内中心花园时,当看到他们当年曾经住过的宿舍楼历尽漫漫岁月的风雨,如今依然在原地安然矗立时,老教授们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抚今追昔,赞叹不绝。他们在走出的胡济民、陈佳洱等院士的塑像前深情伫立,思绪万千;在老校长、著名科学家周培元先生的题词石前深情款款,合影留念。老先生们恨不能穿越时光隧道,令光阴倒流,重回四十年前在的青春岁月。据老人们回忆和介绍,北京大学分校在汉中办学10年间,共为国家培养了多名优秀毕业生。在分校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中,有很多人成为国家科学和管理的精英。其中从分校走出的两院院士就有10人,他们是胡济民、陈佳洱、刘元方、唐孝炎、黎乐民、吴全德、黄琳、秦国刚、刘韵洁、陈和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副校长的分校师生有5人:校长周培源、陈佳洱,副校长马石江、王义遒、林钧敬(汉中分校力学系65级学生)。还有多位分校的老师和毕业生曾出任北大方正集团总裁或在政府行政部门担任要职。

19年前的年,是我当时所供职的汉中师范学院的四十周年校庆之年。为系统回顾和总结汉中师范学院风雨四十年的办学历程,在此前的年9月,我被学校选调到《汉中师范学院校史》编写组,与另外两位先生一起着手修篡校史。校史的编写过程艰苦备至,我们不仅需要在发黄的故纸堆里搜寻经年的数据和史料,还要在各部门、各教学单位报送的当下材料中,按照校史的编写逻辑和体例进行精当的取舍、提炼和归纳。不过,当年编篡校史的过程和经历,极大地培养和激发了我后来对中国大学发展变迁史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x/75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