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后,陶瓷产业千疮百孔。新成立的地方政府重点工作就是抓陶瓷产业的恢复。为此,当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生产组织形式上采取了“私私联营”的方法。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私私联营简单理解就是把单个的私营陶瓷生产、商业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规模相对来说较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其基本要点:政府引导,自主自愿,私营私有,股金参与,民主管理,公司化经营。联营中一般以窑为龙头(单位),联合若干成型生产实体,组成股份制形式的生产经营公司(工厂)。股东可用货币、也可以用原料、现货、生产工具折股参与;股东视情况可以参与公司管理,也可以不参与;工人以原参股的企业工人为主,不足由社会补充。景德镇的陶瓷生产私私联营工作于年初启动,其中,组建最早,影响较大,而且比较成功的是景德镇市裕民瓷业陶瓷生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裕民公司”),即后来的东风瓷厂,最早的办公地址在解放路号,并且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

詹泰义,年出生,江西都昌人。曾任东风瓷厂党委委员、生产(销售)科长、财务科长、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等职。

方陶生,年出生,江西都昌人。曾任东风瓷厂党委宣传科长、分厂党支部书记、厂长等职。

杨广源,年出生,江西新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詹泰义说:“我年(11岁)上镇,早年在老家读了4年私塾(7岁—11岁)。父亲是做桶匠的,年(我9岁)得肺结核过世,母亲改嫁,我跟着祖母生活。不久,祖母也过世了,无依无靠。姑母见我可怜,就带我上镇,在黄家洲伯父家开的红店学徒,学画红,学了两年,年景德镇解放,伯父的红店关了门,他把我带回老家跟另一个姑父学铜匠。年又上镇,由一位同派兄弟介绍到一家劳务合作工厂学刹合坯(施釉),地点在饶州会馆(周路口),招牌为‘华兴成瓷厂’,产品是灰可器,师傅叫陈修栋。学了一年,次年(年4月),由劳动局介绍进了裕民瓷厂,仍然是做刹合坯,当时已经是公私合营了。这里的很多工人都是由老板带进来的。我进来的时候在圆器车间,灰可器组。当时党的书记(党总支)是陈金泉,厂长王世英,他是一位南下干部,伤残军人。那时学苏联,搞一厂制,厂长说了算,私方厂长有邹伯熙,还有一位副书记秦宪波,他是南昌来的,后来去了艺术瓷厂。裕民瓷厂当时有琢器车间,主要分布在解放路以北,莲社南路以西的大井头,咋叭弄、毕家坦、大椿树弄、童家街(弄)、观音堂(解放横弄)、圆栅门、邓家弄等地;有圆器车间、主要分布在中华南路以东,解放路以南,广场南路以西,周路口以北的苦株山、牛屎弄、牌楼里、金家弄、青峰岭、生意岭、小塘街、菠萝巷、方井头等地。圆器有脱胎(高级细瓷)和普通瓷(灰可器,兰边碗)。脱胎有五六个生产组,脱胎一组在周路口,脱胎二组在苦株山;灰可器、兰边碗有10多个组。我学徒在圆栅门,那里也有圆器两个组,豆芽井、陈家街(上陈家弄)、椿树弄那边也有圆器组,圆器组加起来有二三十个。我进厂时有三座柴窑,左窑、右窑(金家弄),大井头窑。我记得右窑的把桩师傅是邵崇财,左窑的把桩师傅是余炳炎(后来当烧炼车间党支部书记),大井头窑把桩师傅是余忠荣,他也是大井头窑的窑主(股东)。”

詹泰义

“大概两年后(),我在的那个灰可器组砍掉了,就调我去选瓷(选脱胎)。到了年,调至生产科,搞计划工作,科长胡鹤卿,他是资方,之前在烧炼车间当主任,后调到生产科,是裕民公司的元老。这时,党委书记是方哲夫,厂长是江兴文(江兴文是裕民公司的第一批烧窑工人,他是做小伕手出身的)。两年后(年),我调到一车间担任管理员,职责是算账、人员调配等。年下半年被调去搞社教(全称: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四清’运动)。前后有三年时间,至年下半年基本结束。开始在人民瓷厂搞试点,办公地点就在人民瓷厂办公行政大楼(风景路),当时人民瓷厂办公室都搬出来了。试点搞了一年时间,然后全市铺开,成立社教工作团,王树衡亲自挂帅,王文宪当团长。全市各厂都调了人,成立了三个工作班子,组织组、材料组、后勤组。我在组织组(坐机关)搞组织工作,材料组集中了一批笔杆子。舒圣佑作为工交干部也参加了社教运动,报社一位总编(记不起名字)也是材料组的。组织组的组长是组织部的组织科长,材料组是市委副秘书长当组长。全面铺开后,社交团机关就搬到商业局(百货大楼)来了。全市分了几十个队(委员会),比如东风瓷厂就是‘城市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东风瓷厂工作委员会’。社教结束后,我回到东风瓷厂担任财务科长,年以后,分别担任过二车间、五车间、六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生产科长,风光瓷厂(东风瓷厂大集体)厂长,新风瓷厂副厂长等职。”

一般认为,东风瓷厂的前身是成立的私私联营性质的裕民公司,其实,再往前推,其前身为“恒顺祥”瓷号。经营这家瓷号的就是后来裕民公司成立发起人之一的胡鹤卿先生。

胡鹤卿,原名胡肇修,南昌人,年出生。早年在南昌老家和景德镇两地求学(高小文化,后任裕民公司经理的黄松甫为其在景德镇的同学)。年在花园里跟着师傅许瑞光(老板)学徒看色(选瓷),两年出师后依然在许瑞光家看色;年,在喻丰厚瓷行(五间头)看色;年,在中国瓷器公司(瓷行性质,地点在富商弄、陈家岭)看色,两年后,看色带“上街”(采购瓷器)并押运瓷器。当时的同事有周渭溪(周顕达的父亲)等。年,由上海瓷商周悦溪、彭桂生出大股,余昭益出小股(十分之一股),胡鹤卿占小股(六分之一股)合伙创办“恒顺祥”瓷号,生产圆器脱胎产品,地点在牌楼里、苦株山等地,推举胡鹤卿为经理。年至年初经营得比较好,平均每年正式工人33人,若包括学徒超过40人。生产能力为“六个利坯”,利坯工有万牛德、段水和尚、万菊和、吴才栋、段新平、龚娥兰;做坯工三人,高自福、戴毛仔等;打杂工四人,胡柳根、梁金娥、胡寿英、胡瞎眼;施釉工四人,其中有胡年德、徐贤继;印坯工四人,万良正、万细腊里、涂家女、胡山西;剐坯工三人,其中有胡钱得、胡何兰;装坯三人,其中有查元永;挑担四人,其中有黄洪才;另有选瓷二人,管事先生一人(邵寿情)。年,景德镇解放时,人员虽然减少了三分之二,但仍然坚持生产,为当时景德镇恢复陶瓷生产,解决瓷业工人失业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为后来联营和公私合营奠定了基础。

年轻时的胡鹤卿及自传

年底,恒顺祥瓷号在政府的引导下与其他窑业老板发起成立私私联营性质的裕民公司,胡鹤卿作为股东之一参与企业管理,先后任裕民公司原料股长、生产股长及后来的第一瓷厂(东风瓷厂)烧炼间副主任,生产科副科长。

裕民公司的最早筹备时间在年1月8日(农历庚寅年腊月初八日)。春节过后,年2月28日(农历正月三十日)召开首次筹备工作会议,并成立筹备委员会。开会地点,公司办事处就在解放路号。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有:陈瑞麟(瓷商)、胡鹤卿、陈尧汗、余昭益、邵秀庆、邵松阳、胡逢钰、冯至隆、胡培璋、邵崇财。会议由陈瑞麟主持,胡培璋记录。这次会议决议的事项有:确定坯房、窑厂(柴窑)每年应缴租金,该项工作具体由胡鹤卿接洽并作出预算;确定坯房、窑厂所用工具清单,坯房工具由邵秀庆、邵松阳负责,窑厂工具由冯至隆负责;坯房和窑厂按三个月所需原燃料的预算,由胡鹤卿、余昭益负责。第二次筹备工作会议,于年3月18日召开,主要讨论机构人事问题,参加会议的人员是:陈瑞麟、余昭益、胡鹤卿、秦绍日、杨瑞国、邵松阳、王宗纲、陈尧汗、邵秀庆、余昭森、胡培璋、胡逢钰、王火庚、朱仁春、黄洪才,陈瑞麟主持会议,记录胡培璋。暂决定成立:工务股,由秦绍日、杨瑞国负责,主要职责是招工,确保按期开工;原料股,余昭益、邵秀庆、王火庚、邵松阳负责;业务股,胡鹤卿负责;总务股,胡鹤卿、陈尧汗负责;会计室由胡逢钰、胡培璋负责。会议决定,坯厂开工日期为年4月6日(农历三月初一);窑厂“开窑门”日期为当年3月26日(农历二月十九)。

早年资料

3月20日,召开窑厂会议,由陈瑞麟主持召开,筹备相关工作人员和部分窑工参加,推定把桩、邵崇财;坨坯、余叨林;架表、余叨和;收兜脚、余炳炎、余韬炳;另还有小伕手、三伕半、二伕半、一伕半共计16人(按一座柴窑配备)。

3月24日,召开相关筹备工作人员及坯厂工人会议,计有86人参加。上述窑厂工人、坯厂工人有的是参加联营前原有的工人,也有其他的失业工人。胡鹤卿的恒顺祥瓷号的工人由于其全部投资投入,所以其瓷号工人全部进入。

后来,虽然厂名和所有制发生变化,但这些工人基本一直没有离开过,直至退休和逝世。

年4月6日,裕民公司正式开工生产,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会议由陈瑞麟主持,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潘文佰当时以“景德镇陶瓷生产联合会”和“行商公会”的主任和董事长的身份参加并讲话,另还有一位政府某部门的陈姓主任及工商局的钟姓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他们讲话精神主要有几点:一是开办联营裕民公司,依据的是年“私营企业条例暂行办法”;二是解决失业工人就业,若有盈利,年终分红,工人不得少于30%;改变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良,开展生产竞赛;工人的福利待遇参照当时公营建国瓷业公司一般;工厂实行民主管理。

裕民瓷厂办公旧址(咋叭弄口,解放路号)

裕民公司组建初期基本情况是:一座柴窑(金家弄的右窑),年增加柴窑一座(方井头窑);成型生产能力共五个坯厂,即第一至第五坯厂。公司初办期主要品种是圆器,年开始增加琢器、针匙、雕塑、单造类产品。装坯设有装大器、装小器两个组,另设有选瓷组、运输组、管理处和食堂,设立董、监事会,董事长潘文佰,监事长余昭华,经理陈瑞麟,副经理黄松甫,(后任经理),副经理徐世杰(后期)。年5月成立工会,隶属于瓷业工会。

公司员工人左右。其中行政管理员9人、选瓷员8人、窑厂管事1人。行政管理人员及选瓷员定岗定分计酬,经理(陈瑞麟)分,股长(余昭益,胡鹤卿,秦昭日)分,会计主任(胡逢钰)分,会计、出纳(胡培璋、陈尧汗)分。年初,行政机构设立会计室(黄镇华,胡逢钰负责)、秘书室、总务股(胡鹤卿负责),生产股(余文斌,冯宗镇,夏太和负责),营业股(经理兼正职,副职黄鲁麟),原料股(余忠荣,余用焱负责),保管股(沈金海,余昭益负责)。

涂家坦坯房中的古井

成立初期实行三种会议制度:第一是工作会议制度,有经理主持,参加人员为初期的筹备工作人员,后期的行政工作人员(联营时期的行政工作人员基本为股东)。会议的内容包括研究布置生产,组织员工学习,生活事宜(如伙食团);质量技术方面的分析研究(员工技术评议等);薪金评议,节日活动安排,筹集失业工人基金等。

第二是股东会议制度,股东为老股东和新股东之分。老股东为年初期筹建时参与投资者;新股东为年底和年初时参与投资者。不完全统计股东名单是:潘文佰、胡鹤卿、余昭益、沈金海、黄镇华、胡逢钰、吴绍政、余略河、范炳顺、魏团久、余忠贵、梁聚淦、付云廷、邵秀庆、余金山、高德文、余建邦、余恕典、王敬昭、江宝丰、邹伯熙、陈瑞麟、刘德意、程茂传、江坤太、夏太和、余用焱、熊明理、余忠荣、江林一、夏进雄、余叨鑫、黄鲁麟、冯宗镇、陈建明、徐世杰、魏星子、毛松涛、江民风、余略元等。期间有退股现象。他们之中有些股东参与公司管理,并按照其特长和能力安排管理工作。如工作中发现不能胜任,公司有权解除其职务,但不能退股,也就是参与管理与投资是分开的。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规定,按股表决,即一股一权。

金家弄的左右柴窑(双全窑)

年12月25日,裕民公司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临时股东会议,董事长潘文佰主持会议,经理陈瑞麟报告一年的营业情况(实际只有9个月),至11月底产量完成担(.1万件);销售额1.82亿元(旧币,1.82万元人民币。下同)。会议报告,初始股金为5亿元,当年底,计划增股4亿元,其中瓷商黄松甫由商业转为工业,计划投资3亿元,并在汉口设立办事处(松茂瓷号);其他生产商投资1.2亿元,共计计划股金达到9亿。年,扩大生产,由一座柴窑增加到两座柴窑;琢器产品增加11双草鞋。年以后,股金计划增加到15亿元。会上,监事会主席余昭华(景德镇市副市长),工商局长张悦同志在会上也讲了话。会议还决定:董、监事会每月召开一次。

第三是董、监事会常务会(联系会)。第一次董、监事联系会于年10月15日下午7时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冯星斋、黄依平、王博声、王克承、龚瑶冠、吴方叔(代)、张杰民、胥建生(代)、陈瑞麟、正大祥(商号)。到会人数未过总成员半数,董事长、监事长未到会,但会议照常开(因为很多董事在外埠,不能到会)。第二次会议于当年11月15日下午6时召开,到会的有:黄松甫、王博声、石平涛、吴方叔(代)、王克成、鲁立成、黄依平、曾兆奇、胡守谦、胥建生(代)、王筱云(王耀护代)、潘文佰、余昭华(未到会,潘文佰代)、陈瑞麟、项孝仁(陈瑞麟代)。会议主要研究了公司章程、行政人员工资、公司办事细则、催交应交未交股款、扩大股东、增加生产等。董事长潘文佰讲了话。第三次会议于年12月20日下午2时召开,参加会议人员有:潘文佰、徐世杰、项孝仁、黄松甫、刘经荣、张杰民、胥建生、王博声、石平涛、鲁立成、吴方叔(代)、陈瑞麟。列席:余昭益、胡鹤卿。

文革资料

年6月28日,裕民公司召开第三届第二次董、监事及在职股东联系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余昭华、刘经荣、潘文佰、鲁立成、胥建生(代)、王博声、陈瑞麟(王敬昭代)、高德文、程茂付、施斌、冯星斋、黄松甫、徐世杰。列席:银行代表朱国昌、项孝仁、沈金海、胡鹤卿、陈咸漕、方哲夫、江兴文、熊明理、梁聚淦、余忠荣、邹佰熙、夏廷雄。此次会议记录:公司全部资金14.4亿元。会上,余昭华提出由余忠荣任监事长,但余忠荣说自己不识字,不堪担任,决定仍由余昭华任监事长;潘文佰提出辞去董事长、经理职务,并决定由黄松甫接任经理、副经理仍由徐世杰担任。江兴文作为工会副主任参加本次会议并发了言,方哲夫以工业局领导身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作了发言。

年10月19日下午,裕民公司召开第三届五次董、监事及在职股东联系会,参加会议的有黄松甫、徐世杰、余忠荣、胡鹤卿、项孝仁、王筱云、沈金海、高德文、毛松涛、熊明理、王博声、冯星斋、田秉清(代石平涛)、余叨鑫等。此次会议决定:裕民公司改为公私合营,呈报工业局批准,要求派干部前来掌握;成立召开股东大会筹备机构,王博声、冯星斋、石平涛、余忠荣、冯宗镇、项孝仁、黄松甫、高德文、徐世杰、邹佰熙为组织成员,王博声为主任、冯星斋、黄松甫为副主任。

10月29日下午召开第三届六次董、监事及在职股东联系会,黄松甫、冯星斋、徐世杰、胡鹤卿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余定安等18人参加会议。会议通报,裕民公司经市政府批准为公私合营性质,并更名为“裕民瓷厂”,进行内部改组,对股权进行清理等。

东风瓷厂厂房分布地

公私合营成立初期(年),全部职工人,其中资方人员30人,资金14.19亿元,股东人,其中私股人。公私合营的私股,是私方本着自愿原则以财产(包括家屋、窑屋、坯房等)折股金而投入(这与私私联营时期的股金性质有所不同)。公私合营期间(尤其是前期),在形式上仍然有董事会,股东大会(不定期召开)。逐步用工厂管理委员会代替劳资协商会,而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的厂务会、行政会、党政工团碰头会,合理化建设委员会(工会)则定期召开。企业行政管理方面,设立厂长一人,副厂长一至二人(也有按经理制的),下面设立若干个行政股(科)。设有党、工、团组织。党组织初期一般(视党员数量)为党支部。年以后,由于联社并厂,规模扩大,党员数量增加,基本设立党总支。工会职能与联营时期相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组织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

东风瓷厂办公旧址(方井头1号)

至年末,由于又吸收了一部分坯厂加入,裕民瓷厂生产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脱胎产品达到12个利坯(设三个坯厂,即1厂至3厂);二白釉产品13个利坯(设四个坯厂,即1厂至4厂);青釉产品15个利坯(设五个坯厂,即1厂至5厂);灰可器产品4处(设四个坯厂,即1厂至4厂);琢器产品14双草鞋(设四个坯厂,即1厂至4厂)。管理体制上设三个车间:即粗瓷车间,管理二白釉、青釉、灰可器三个类别产品;细瓷车间,管理脱胎、琢器两个类别的产品:烧炼车间,管理右窑和大井头窑(年两座柴窑即一窑厂和二窑厂)。当年,完成产量.86担(约.56万件);产值完成49.57亿元;生产的产品全部由当时国营性质的景德镇瓷业公司包销。当年,对董事会进行了改进,并设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当年,裕民瓷厂还圆满完成了抗美援朝艺术瓷和日用瓷件;北京苏联展览瓷件。这一年开始,股东们开始本着自愿的原则将自家的房产折股投入,如股东王宗纲、余式保、余昭益、余叨鑫、夏廷雄、余略盛、冯宗镇共计投入坯厂八栋,余忠荣将一座柴窑(大井头窑)的70.83%的股份投入裕民瓷厂。

年,裕民瓷厂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吸取了10家私营个体窑户(坯厂)进厂,增烧了一座柴窑(金家弄的左窑),柴窑达到三座。职工人数达到人,产量.46担(约3.49万件),产值为92.03万元(新币。下同)

年4月,裕民瓷厂更名为景德镇市第一瓷厂。当年4、5月间,市里统一分配了部分包装工人、第八画瓷社的全部社员、船民及其他行业的人员来厂。年底,职工人数增加到人,产值为.79万元。这一年开始,第一瓷厂有了彩绘和包装能力。年,产量达到36.28担(约.49万件),其中电瓷.20担(约41.53万件),职工人数达人,产值达.87万元,柴窑增加至4座。

杨广源说:“我是年陶院毕业分到东风瓷厂的。我祖上是杨福生瓷号,年5月与邵同镜联营组建建成瓷厂,邵同镜任经理,我堂哥杨克成任副经理。年8月,建成瓷厂公私合营,年1月建成瓷厂与利生瓷厂(利生瓷厂是年9月由欧阳生发发起,以王胖子窑为基础组建的私私联营厂。正式成立时由于基本户都不愿当经理,上级领导要胡遐龄当经理。胡遐龄,湖北汉川人,年出生,早年在老家求学,抗战时期投奔四川重庆舅父处继续求学,抗战胜利后,来景德镇做瓷器行商即开瓷行。联营时,胡遐龄投资元,还将自家的自行车、时钟、家具等一并投入。胡遐龄后任第八瓷厂副厂长,东风瓷厂副厂长)合并组建第八瓷厂。”

“早期,我的家屋就是大椿树弄6号,家屋地也是和咋叭弄连通的,咋叭弄又是和童家弄的南端连通的。我家屋背后的东风瓷厂琢器一组,脱胎一组,在民国时期都是杨福生的坯房。裕民瓷厂最初的办公地就在咋叭弄口解放路号,后来的第一瓷厂,东风瓷厂都在这里办公(这是一栋大户人家的家屋,面积较大,有天井,两侧有楼。裕民公司初期一些董事会、股东大会都是在楼上召开的。在景德镇早期的联营瓷厂、合营瓷厂直至60年代,一些瓷厂的行政办公地都是设在这样的房子内,如人民瓷厂、红旗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华电瓷厂等),只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才在方井头口(解放路)建了新办公楼,这栋办公楼是红砖砌的两层楼,即方头井1号门牌。80年代末或90年达初,对办公楼进行了改造,并建起了东风瓷厂大门。”

早年资料

“建成瓷厂原来在汪家街(牌楼里至十八桥,现中华南路),小黄家上弄一带,办公地在安弄。杨福生瓷号(建成瓷厂)参加联营(合营)的坯厂,窑厂就在大椿树弄、咋巴弄、陈家街(上陈家弄)、雄关口、大黄家上弄、棱角居、秀水桥等处。我是在坯房里长大的,刚进厂时分配在一个生产青花的班组,这个组在大井头(连通咋巴弄),当时东风瓷厂有三个琢器(粉淀)青花组,生产盘、碗类、茶杯类比较高档的产品。那时,还有一个专门生产瓷板的班组和我这个青花组连在一起的,有前后两个门进出。据我了解,这个瓷板组至少在民国时期就有,牌号叫‘黄玉同昌’,专业生产瓷板。当时,全市也只有东风瓷厂这一个瓷板组。大概在70年代,这个瓷板组就拨到艺术瓷厂去了。”

“我说一说东风瓷厂仿古瓷的事,那是大概79年或80年,陶瓷馆弄了很多瓷片和一些图片,都是古瓷,要仿这些古瓷,专门为日本市场服务。那时候,景德镇还没有真正的仿古瓷。陶瓷公司刘金水副书记负责,叫东风瓷厂与陶瓷馆合作,陶瓷馆提供资料,东风瓷厂试验组负责生产。经过一段时期的生产,完成了一批仿古瓷,有折壶、梅瓶、玉壶春瓶等品种。主要是仿元明时期的青花,梅瓶是从南京博物馆借来的,我和陶瓷馆的李惠中、黄云鹏、饶克勤负责画,东风瓷厂试验组美研室的刘金生、陈木根、孙嫦娥、黄笑英等也参与其中,陈梦龙是副馆长,他具体负责。当时搞了一年多,严国强专门配青花料,还从人民瓷厂请了两位师傅来协助严国强配青花料。那批仿古瓷总共有32件,全部运往日本进行展览,展览过后全部卖掉,赚得钱对半分成。这以后,东风瓷厂的仿古瓷生产常态化了,生产的产品开了窑(园窑)全部被陶瓷馆拿去了,也没有经济补偿,这就产生了矛盾。于是,陶瓷馆自己成立了一个仿古瓷生产组,把东风瓷厂已经退休的做坯、利坯、画坯的艺人都请去了。仿古瓷还评了奖,结果发给了陶瓷馆,东风瓷厂没有份,为此打了官司,结果补了一个奖给东风瓷厂,是轻工业部发的,叫优秀新产品金龙奖。这以后私人从事仿古瓷生产的逐步多了起来,以至形成了今天景德镇庞大的仿古瓷市场。”

年11月,根据市委统一安排,进行联社并厂,以第一瓷厂为基础,第八瓷厂全部并入;第八瓷社的(十八厂)54.36%并入;第九瓷社(十九厂)的15.20%并入。当年职工人数达到人,陶瓷总产值.48万元,总产量达到.08担(约.25万件),其中生产少量电瓷、工业用瓷和耐火砖。企业全部人员年平均工资元,其中一线生产工人年平均工资元。

年2月,第一瓷厂更名为东风瓷厂,此时有柴窑10座,分布在牌楼里12号、解放路号、毕家坦15号、大椿树弄16、17号(2座)、金家弄26、42号(3座)、苦珠山29号(2座)。煤窑15座。成型有圆器青花脱胎、白胎脱胎、灰可器、二白釉、青釉等品种;琢器主要是粉淀品种。当时还有机动成型生产6处(生产小组),其中青峰岭7号(坯房)一个组、青峰岭附7号一个组(坯房)、牛氏弄7号一个组(坯房)、大椿树弄11号一个组(正间31间,廒间12间的大坯房)、陈家弄(陈家街)一个组(坯房)、大椿树弄2号一个组(坯房)。一个组一般有2部压车,大椿树弄11号有5部压车。另还有注浆生产能力,针匙生产能力(模印)和令盅生产能力(9只利坯)。彩绘生产分布在金家弄(2、10、12号)、安弄(附2号、2号)、中华路(号、号)、抚州会馆(3号)、涂家坦(10、12号)、富商弄(19号、锦炉),合计职工人。拥有职工食堂9处,可容纳人吃饭,分布在大井头(4号)、大椿树弄(15号)、小塘街、青峰岭口、金家弄、苦珠山(27号)、铁丝弄(4号)、牌楼里、云谷巷(16号)等地。托儿所有7处,分布在花园里(10、12号)、中华路(号)、大椿树弄(6号)、解放路(号)、人民路(27、24号)等地;理发室3处,分布在解放路(、号)、中华路(号)。工人俱乐部设在抚州会馆(18号)。辅助产品方面,有坯刀组3处,分设在抚州会馆、毕家坦(7号)、解放路(号)等地。修理组2处,分设在解放路(号)、解放桥。模型组4处,分布在牌楼里(附33号),赛宝坦(附36号)、云谷巷(2号)、解放路(号)。

东风瓷厂曾经的生产坯房

年末,东风瓷厂职工人数达到人,其中直接生产工人人,学徒人,管理人员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人),服务人员94人,生产准备人员人。职工中固定职工人,职工年平均工资元,生产工人元,学徒元,管理人员元,工程技术人员元,服务人员元,生产准备人员元。

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万元,总产量担(约万件),其中日用瓷占86.40%,工业用瓷和电瓷占13.60%。当年,东风瓷厂完成建国10周年纪念瓷309件,对苏出口瓷完成箱,完成利润元。

方陶生说,“我是年进厂的,是东风瓷厂的老职工,在东风瓷厂干了一辈子,当过工人,管理人员,企业中层干部。刚进厂时,正赶上社教的尾声,接着是文革。我们年轻人在一起搞文艺宣传队,比如章耀华、王天保等,我们在一起唱歌跳舞。我是利坯的(壶类),章耀华是倒模子的,王天保是倒针匙的。如果从年算起到年全面彻底改制,东风瓷厂走过了50年的历程。人员最多时达0多人,国营职工多,大集体叫风光瓷厂有多,还有小集体。东风瓷厂生产壶类产品全国有名,有‘壶子大王’之称。最开始是手工琢器类产品;在裕民瓷厂时逐步改为注浆;东风瓷厂后改为机械电动注浆。东风瓷厂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金钟、异丰、鹰嘴、东风、全球、桥壶、元壶、四方壶、磁水壶、青花玲珑壶、景德壶等10多个品种及其系列。件桥梁壶是最具代表性的壶种,也是市场最受欢迎的、景德镇人记忆最深的品种。据史料记载,该品种起源于清末民初。裕民瓷厂合营时期,由参与合营的窑户把该产品带了进来。当时手工成型比较复杂,由做坯工做成两节,然后由雕削工镶接,再由雕削工镶节上壶嘴,最终成器。年以后,东风瓷厂为适应市场需求,对桥梁壶工艺进行改革,改为离心注浆成型,提高工效几十倍。而且对产品的规格、厚薄做到了统一。该产品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奖。年开始,东风瓷厂借鉴宜兴紫砂壶造型特点,开始生产了瓷质功夫茶系列产品,有多个造型各异的小型功夫茶(壶)产品问世,命名为‘景德壶’。景德壶在材质上选用了优质高白泥,高白釉,有不同领域的技艺美术人员参加。产品形态多异,有提梁形、三足形、圆形、方形、扁形、长方形、多边形、菱形等多种造型。装饰手法有青花、粉彩、新彩、色釉、贴花、斗方、砂红等。景德壶系列产品先后获得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年,东风瓷厂接到了当年春季广州交易会上的苏联、中东、欧洲碗类订单。根据客户提供的订单图样,发现这种碗的器型与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碗’相似,于是,厂部组织技艺人员进行试制,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样品出来了,客户看到样品后一致认可。就把这种碗命名为‘英碗’,投入批量生产,月产量达60万件。规格有2至8寸八个品种,40多种花面。年,将英碗系列注册‘远航’商标,并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东风瓷厂演变

“我印象最深的是年一段时期,好像是杨国钧当厂长,那是厂里最辉煌的年代,厂里的产品供不应求,等外瓷都要厂长批条子。百件壶、饭鼓、冬瓜坛称为东风三大件。这些产品都是普通百姓家庭的生活日用瓷。饭鼓、喜字坛是那时城乡家庭结婚必配的嫁妆。就算是景德镇人,为了能够得一对饭鼓或喜字坛也要找熟人才购得到。到了70年代的时候,厂里建了两条隧道窑,开始是烧煤,后来烧气,有了隧道窑,圆窑包就慢慢砍掉了,最后只剩下4个。改制以后,大集体还留下了圆窑包。我当时在三分厂当厂长(兼书记),我手里就管了一条隧道窑。由车间管理体制改分厂制是杨国钧手上的事,当时,在全市这一举动还是新鲜事。这一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传统的横向管理转向以窑为龙头的纵向管理。与此同时,还对各分厂实行经济责任制承包,即包产量、产值、质量和成本。最大的分厂就是二分厂和三分厂,徐晓峰是二分厂厂长。一个分厂有近千人,我那个三分厂主要是琢器品种(后来四分厂因为是琢器,也归我管),圆器也有,只有4条作业线。东风瓷厂原来的成型生产都是分布在弄子里的坯房里,70年代以后逐步建成型机动车间。新建的主体厂房就是现在的国贸市场的西大门一带,圆器厂房建了一排(一栋九列锯齿型厂房),也就是原来二分厂的;还建了电动注浆厂房七列。新厂房建成后,老坯房的生产陆续迁到新厂房,而这些老坯房,要么改成了住家户,要么改建成彩绘、包装。还在苦珠山那里建了仓库和煤场,那是一个大煤场,搞了铁轨,小火车可以直接进煤场,这样的规模当时在景德镇也是少见的(匣钵厂、电瓷厂、出口公司等单位也有)。80年代末,还新建了彩绘大楼、包装大楼。彩绘也集中起来了。还新建了原料精制车间、配电间、锅炉房等新厂房。”

编辑黄璐璐

审稿许绍文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陶瓷人来博物馆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

博物馆长年征集与陶瓷有关的物件和文献资料

征集邮箱:huanglulu

taoxichuan.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x/72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