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海昏侯的黄金年末,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引起轰动。点燃大众热情的,不是他物,而是堆积如山的财宝黄金。据统计,仅五铢钱就发掘多万枚,其重量超过10吨。更刺激的还在后面,整个墓葬中出土的金器数量达到惊人的件。其中,金饼96枚、马蹄金33枚、麟趾金15枚,另外还有金板20块,总重量超过了78公斤。出土:西汉黄金滚滚来据已知实物和史料,西汉的黄金货币,是以圆形为基本形状,有金饼、麟趾金和马蹄金,以及金五铢等品种。金饼出现的年代稍早于后三者,因为在战国墓葬中就有发现。安徽阜南、河北燕下都、河北满城贾庄、陕西临潼、北京怀柔等地都有出土。西汉金饼较为多见,其型制跟战国金饼差别不大,都呈圆饼状,正面经过锤击,中间内凹,边缘突起。年,山西太原东太宝汉墓出土金饼5枚,是放在同墓出土的一件铜制量器中,5枚大小依次放置,重量在-克之间。除一枚无文字外,其余背面均刻有不规则文字,可辨的有“令、王、朱、吉、二”等字。年,江苏南窑庄出土西汉金饼10枚。大小、重量不一,自克至克不等。其中4枚正面刻画阴文直行正书文字“斤八两”、“一斤二两九铢”、“一斤八两四铢”、“一斤八两四”等。还有两枚刻有“一二三”,即“一斤二两三铢”。这些表示重量的数字与史载和考古发现的黄金一斤等于克的结论是相符的。年,西安东北郊潭家乡北十里铺村出土件金饼,是目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枚金饼不是发现于墓葬,而是深埋在泥土中。这些金饼的直径在56-65毫米之间,重量在克左右,最重的达.4克。形状如扁的半球型,正面微隆起,背面内凹,凹面大都有文字、戳记和符号。如:“黄、长、吉、马、租、千、金”和“V”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批金饼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擦痕和切割痕,通常是边轮的磨平和呈条状、块面状的擦痕。切割痕是用较锋利的器具锯成,而且一般出现在较大的金饼上;部分金饼上还有补贴金片的现象。这种切割或补贴是为了金饼保持一个统一的重量,叫“平称”。汉代金饼也陆续在湖南长沙、衡阳,江苏铜山、河北满城汉墓和窖藏中发现。河南扶沟古城村和江苏盱眙南窑庄的金银窖藏里还出土了西汉的马蹄金11枚、麟趾金7枚。另外,辽宁新金、陕西咸阳、西安、安徽寿县等地也出土过,说明麟趾金马蹄金在汉代曾普遍使用。麟趾金,正面圆形,背面中空,底面呈圆形或不规则状,重量不一,大者克、小者克。有的上面铃有“上”字圆戳,或刻有表示重量的直行文字和表示重量的数码符号。马蹄金正面内凹,呈椭圆形,背部周壁向上收敛,底大口小,形似马蹄,重量为-克。关于麟趾金和马蹄金的由来,《汉书?武帝纪》有这样的记载: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龙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金更黄金为麒麟、袅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袅是一种马,袅蹄就是马蹄)这个诏书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三个信息:一、西汉武帝以前,已经有过其他形状和名称的黄金铸币。二、这一年是“祥瑞”之年,故武帝要金币改铸成麟趾和马蹄的形状,并相应更名。三、麟趾金和马蹄金是用于赏赐诸侯王。因此,后人认为麟趾金、马蹄金是西汉太始二年以后出现的金铸币,是帝王用于赏赐。《汉书》中这方面的记载也不少,金币除了用来赏赐外,还用于贵族间的祝寿、贿赂等。从上述文献记载的事实出发,可以这样理解,太始二年武帝下诏前铸造的是金饼,下诏后更名为麟趾金,而马蹄金则是新铸的品种,故一般都认为是汉武的首创和后世马蹄金的鼻祖。这里,汉武借表祥瑞之名,有划一形制的意思,也是他实行集中铸币权的一部分。年,陕西咸阳塬下出土的一枚极其珍贵的金五銖钱。钱径2.6厘米,穿孔1.1厘米,厚0.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金黄,光耀夺目,为罕见的稀世珍品。此钱行用情况尚待考证,从形制判别可断代为西汉所铸。文献:两千年前的海量黄金西汉盛行黄金的观念,大部分是建筑在帝王的赏赐上,数目之大和次数之多,俱堪称海量。仅《汉书》中所记载而有明确数目的赐金,就有90万斤,折合成现代为,公斤。西汉初刘邦为了稳固其统治,不惜重金赏赐功臣。汉文帝即位后,因众大臣诛诸吕(吕后的亲属)有功,赐周勃五千金,赐陈平、灌婴各二千金,赐刘章、刘揭各千金。汉宣帝即位时,赐霍光七千金、广陵王五千金,诸王15人各百金。汉代帝王对抵御外敌有功将领,所赏赐金额更为惊人。《汉书?食货志》(四下)记有:“其明年,大将军,票骑大出击胡(指匈奴),赏五十万金。”《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末期,省中黄金万金为一匮者,尚有六十匮;黄门、锡盾、藏府、中尚方处尚有数匮。”按一匮一万金算,宫中尚有70万斤黄金,按每斤克计算,相当于现在的吨多。《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当时许多豪门贵族家中所藏黄金之多也十分惊人。西汉的黄金库存,即现代所谓“黄金储备”。其数额之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历朝之最。《魏晋南北朝史》载:“西汉初期,黄金的引用总数量在百万以上。”《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西汉时1斤折合今日克,王莽时期1斤折合今日克,东汉时1斤折合今日克。故西汉时期的百万斤即今日的吨。也就是说当时的黄金储备已达吨之多了,而3年中国的黄金储备为吨,即西汉时期黄金储备已经达到我国当代黄金储备的41.3%,快接近一半。如此巨量的黄金背后,一个多金的王朝呼之而出。其实西汉王朝的建立,也可以说黄金起了重要的作用。《史记?陈平传》记载:楚汉相争的某一天,两军对峙的前沿,一行车马从汉军大营汉出来,直向楚军大营而去,领军的人名叫陈平,他身后的车上总共装有黄金4万斤之巨,他此行肩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4万斤黄金送到楚军大将军钟离昧的帐中。汉军为什么要给敌手楚军送黄金呢?而且数目是如此巨大。原来楚汉相争已进入关键时期,处于一种胶着状态。这时,汉高祖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收买项羽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军钟离昧以达到削弱项羽势力,但钟离昧不为所动。刘邦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给陈平4万斤黄金令其送去楚军钟离昧的帐中施反间计,这招的后果导致楚霸王项羽对钟离昧产生了疑心,不再重用。此后汉军很快就转入进攻,取得最后胜利。这4万斤黄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诞生,也开创了一个“多金”的王朝。原由:何以如此多西汉盛行黄金,已为定论。但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西汉王朝?西汉有如此多的黄金是从何而来呢?这主要是历史上各代的积累。春秋以前黄金已成为人们宝藏的东西,到战国时各诸侯都视金为宝,无不尽力搜罗。当时秦楚两国最大,财富最多。楚国汝汉地区盛产黄金。秦国盛时,“黄金万镒为用。”秦并天下之后,各国的“子女玉帛”自然也包括黄金,都聚在秦王朝的宝库。这些历代积累的黄金转移到汉时,就汇集成巨大的数量。西汉延续时间长达年,加上东汉,连同中间的新莽,共计年,是封建社会初期的兴旺发展阶段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第一黄金时代。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冶金技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黄金生产。黄金生产的繁荣鼎盛,形成了我国古代用金的第一个高峰,许多古籍中都有“汉代多金”的论述,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黄金生产的盛况。汉代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史书记载,汉武帝每年都要驱使10万人去“攻山取铜铁”。在铜铁矿业和铜铁冶炼的蓬勃发展的同时,黄金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金床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的标志。由于找矿方法的改进,加工技术的发展,黄金用途的增多,管理上的加强,故西汉的黄金业得以全新的发展。采金人不断的实践中,寻找金矿的方法除了继承前代的方法外,又发现了按矿脉分布关系寻找新矿和察看金光寻找黄金矿的方法,在《史记?货殖列传》和《史记?天官书》中都有记载。西汉时期,黄金产地也比过去增加很多,已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扩展到两大流域的纵深地区。其次,西汉时的黄金生产,也稍有增加,除原汝汉地区外,荆扬等地也有生金出产。《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山海经?西山经》、《史记?货值列传》、《韩非子?内储篇》、《盐铁论?力耕篇》等大量古代史籍中均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采金方法仍以掏采砂金为主,岩金的开采方法也逐步增多。《史记?货值列传》还记录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矿业家。在黄金加工技术上,也有新的进步。首先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技术,对镶嵌技术、鎏金技术、错金技术的使用范围加大。从中多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当时的黄金加工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座大墓,出土了包括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在内的大量金制器物。这些器物的造型、纹饰和制作,都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一些器物奁盒上还镶有金丝和玛瑙青铜箍,这都说明错金、镀金、染金、镶嵌技术的广泛使用与提高。还有就是发展了金石铜联合组成工艺。著名的“金缕玉衣”就是金石铜联合组成工艺的制造典型。此外,焊接技术、黄金冶炼、提纯和铸造技术都有新的提高。黄金的用途也由仅仅用于饰物,发展到货币、聘金、礼品、酬谢、铸像等。产地扩大,产量提高,工艺进步,用途增多,需求量加大,黄金的地位由此而提高。西汉时期,对外贸易逐步增加,双方买卖频繁。当时西汉以输出缣(丝绸)为主,一些西方的小国家很早就使用黄金作为对外支付之用。当时,中国的缣在西方古代是一种极贵重的奢侈品,一斤丝的价值等于一斤黄金,这样通过对西方的贸易,大量黄金流入中国。两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贸易主力,是当时的大秦国,即罗马帝国,还包括现在的叙利亚和埃及等地。由中间商安息人经由长安、敦煌、新疆到小亚细亚以及叙利亚、埃及,直到罗马,即著名的“丝绸之路”。用西方大量的黄金,还有各种琉璃、珠宝,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当时地中海东部的国家,很早就是用黄金。罗马在共和时代(西汉及西汉以前)虽然不使用黄金铸币,但对外支付的时候,也用黄金支付,当时罗马国库充足,因此购买力很强,大量黄金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罗马在帝国时代(东汉)更是使用金币,当时的世界货币,即中国同西方的交易媒介也是黄金。当时,中国的缣价是到多钱一匹,但在罗马的市场是与黄金同价,即一两黄金一两缣,一匹缣是25两重,即可换取25两黄金。罗马史学家普林尼统计:罗马帝国每年至少有一亿赛斯脱奇(sesterce,记重单位)的黄金流来到中国(还包括印度和阿拉伯)。此数字,折合成现在数字超过5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向西方国家输入了大量的丝绸和布帛,换来了大量的黄金。罗马帝国,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产品,用大量的黄金作为交换,以致有学者认为,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汉代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商品输出国,只有少量的黄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如武帝时常向大宛购买良马,向海外买珍珠、琉璃等,仅此而已。西汉前期国家强盛,经济富足,社会购买力强,因此对黄金的需求量大增,黄金成为大额支付的首选。巨量的需求也促进黄金的流通和交易频率,从而形成西汉“多金”的壮观局面。局面:需求决定市场一直以来,黄金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公私(即国家和民间)两个方面:在国家经济方面黄金的用途有赋税、专卖收入、上供、进献、军费、赏赐和其他等。在民间经济方面黄金的用途有:贿赂、赠遗、赔偿、贷借、物价的支付、蓄藏和其他。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富足,黄金于公于私的各项功能都得以呈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汉代虽盛行黄金,但它的流通渠道并没有突破天子与王侯和臣属之间的范围,即一方面朝廷赐金给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献金、助祭、赎罪等直接或间接的办法把黄金贡献给朝廷。东汉之前,政府规定的很清楚,黄金属于“上币”,基本上在上层社会流通,帝王们都是用于赏赐,民间百姓基本上没有机会使用到“上币”。各种黄金的使用的人物,史书中记载,都是在上层人物之间。在这个流转的渠道中,一般平民是染指不上的。汉时米价以每石七十文估计,要一百多石才换黄金一斤,五口之家,百亩之用,每年也不过收粟一百五十余石,除去田赋、口赋和自己食用外,已剩余无多了。所以汉时黄金虽贱,一般平民仍是不易得到手的。这种情况直到西汉末年才发生变化,由于西域贸易的发展,“上币”的黄金通过交易,开始流入到商人等下层人物手中,朝廷因为货币本质的流通,黄金逐渐流入百姓手中。这也导致王莽做出收回天下黄金的举动,因此遭到天下百姓的怨恨,也导致他的新朝很快倒台。社会稳定,经济文化长足发展,皇室豪门等上层阶级生活愈加奢华,对黄金器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证明,西汉的黄金器物,不论在数量、品种、应用范围以及加工工艺水平,都比先秦时期有很大发展和提高。整个西汉社会逐渐养成追求和享受奢侈生活风气,作为主要奢侈品的黄金用品,需求量大大增加。此现状也预示着黄金货币功能逐步消退,充当奢侈用品的功能开始唱主角。西汉时期神仙方术思想开始盛行,期望成仙、羽化升天是这个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极为渴求的事。公元前年,炼金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说,他能从丹砂中炼出金子,而用这样炼成的金子制成杯盘,注以水浆,饮入者即可不老不死。这个说法将使用金银器与可以延年益寿挂上钩。从此黄金与长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汉代的金器上,到处都是神仙羽人,奇禽异兽,还有直接表达愿望的铭文,如“千秋万岁”、“寿如金石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中的神灵)”。这种渴望成仙的思潮,一直延续到魏晋。唐代盛行服食金丹,这与秦汉求仙问药一脉相承,到了唐代这一风气更加浓厚,炼丹用的器具,一般炼丹家用陶瓷,帝王贵族则多用奢华的金用具,如西安何安村出土的金器中就发现有金药铛,为炼制丹药的煮暖用具。两汉时期出土的黄金器物,数量之多,工艺水平之高,都是先秦所未见,代表器物有西汉金兽、金缕玉衣和金印。最突出的是金辟邪。它形象似虎,出土时共两只,各立于托片上。头圆大,一为双角,一为独角,作昂首远视状。以绿松石镶嵌成双眼,颈前、脊背各有一条凹槽,也嵌有红玛瑙、松石,其他部位也有零星点缀,身躯用金片制成,并用金丝掐出羽翅纹,同时饰有金粟粒,尾、角以金丝缠绕而成,底托片上堑有流云纹并饰以小金粒。金辟邪是汉代人求吉祥心理的反映。对于百姓来说,除趋利避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出生、结婚、死亡,而这些深入民深处的习俗俗无一不印有黄金的印记。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西方的黄金(也包括白银)产品和加工工艺逐步从西域传入中原,代表性的有掐丝工艺和一种称为步摇的饰物。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是,促进了中国金银器物制作工艺从青铜铸造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为唐宋中国金银器发展鼎盛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失:各种途径的追问西汉盛行黄金的形势到东汉时发生明显的变化。东汉二百年间朝廷赏赐黄金的数额和次数,较西汉大为减少,而赏赐用铜钱的情况却有所增加。这说明统治阶级间的黄金周转数量和次数都有所减少。其具体赐金数量仅斤,折合.6公斤,仅5吨半左右,为西汉赐金总数的2%。而在其他方面用金更少。王莽死时,朝中尚存黄金六七十万斤,即使东汉的黄金生产没有多大的增加,在王侯大臣手中的贮金当亦不少。黄金不是消耗品,究竟为什么会造成数量的减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动乱和经济衰退,导致黄金需求量减少和黄金产量萎缩。也正是东汉政局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本反映。具体原因有五。 其一,散落民间。 王莽死后,在长安几次战乱之际,王莽朝廷的存金已经分散,并未全部留给东汉王朝。丧乱之余,黄金散入民间,或为周俊豪强所占有。王莽库藏的六七十多万斤黄金,东汉政权的府库中就没有提到过。因东汉自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争权,政局动荡,又连续对外用兵,财政匮乏,黄金价贵,官私均乐于窖藏黄金,流通中的金铸币就越来越少。同时公侯大臣向中央朝廷献金的事情也有减少,加以东汉赎罪用缣而不用金,这就使中央朝廷的黄金来源减少,同时也是朝廷赐金减少的主要原因。 从上而下的赏赐和从下而上的贡献是汉代黄金主要流转渠道,既然各种渠道缩小,黄金流转的次数和数量当然相应减少。虽然国内黄金总的数量并无改变,但由原来集中在朝廷的府库,逐渐分散到掌权的上层,再逐渐流入官僚地主及其他社会上层人士手中,这时黄金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随之减退,而作为宝藏手段的职能却有增加,周转次数的减少就显得黄金数量减少了。 东汉开始,史书中记录黄金次数中,已经出现大量是平民百姓接触黄金的记录了。黄金从此不在是帝王将相的专属之物。本来不是少部分上层人物使用的黄金,现在却成了五六千万人使用的物品,平当下来,黄金到了个人手中就变的“少量”了。 其二,海量殉葬入土。 唐任伍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入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惟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 本来用宝物殉葬的风俗是古已有之,而且中外皆然,但在西汉以前,殉葬多用珠玉,而东汉以后则大量用黄金器饰落土了。这在后世发掘的古墓中,可以得到证明。越到东汉晚期,墓中的金银器饰越多,中产之家也陪葬几件金银首饰。黄金入土,世面上当然减少。虽然后世有所发掘,也远非全部。 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导致大量的黄金被随葬在墓里。西汉时期朝廷规定天下贡赋的1/3供宗庙,1/3用以赏赐、馈赠那些忠于汉王朝的文臣武将和敬待外国来宾,剩下的1/3则用以营造陵墓,构建再生世界。而黄金作为当时的上等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其1/3用于随葬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个推理和今日科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 战国至西汉,封建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国家大部分黄金,而商人以贱买贵卖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人们纷纷贮存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呆滞窖藏,而且从后来出土的钱币看,中国历史上窖藏金银珍宝之量大确实惊人。 为什么他们贮存巨量黄金而没有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黄金的商人贮藏黄金以备用,二是西汉未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窖藏了大量黄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从而使其窖藏的黄金如纳粹德国隐藏的巨量黄金一样,无从可考。 其三,外交外贸输出。 早在西汉武帝之时,每遇匈奴人降汉,即有重赏黄金的定例。张骞使西域也携带黄金作为活动经费。同时武帝向大宛买马,向海外买明珠等,都有些黄金外流。到东汉时,对西方诸国的贸易入超,也引起金银外流。如向大宛。大秦。安息等国购进良马、珠璧、琉璃等奢侈品,也要支付黄金。对南单于、龟兹等多次给以金帛。 在《史记?大宛传》中有过“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的话,可以说明黄金白银一流出去就变成器物不再流回了。这就直接影响国内黄金的减少。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输出黄金。 其四,用于佛事。 东汉明帝以后,佛教东来,同道教一样盛行,庙宇道观的土木建筑装饰、佛像、神像及器物,也多用黄金。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到处建寺,到处塑像,大到通都大邑,小到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无不用金涂。加之风俗侈糜,用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就把西汉时期大量的黄金消失殆尽。 但史书明确记载,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初年,当时的佛教在中国并未站稳脚跟,只能依附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神仙思想,似乎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所以也很少用金涂塑像,即使有一些使用黄金,量也微乎其微。 其五,是黄铜而非黄金。 从历史上看,从秦汉黄金开采量上看,从对外贸易看,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人们惯以“金”称呼钱财,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铜称作“黄金”。 不过随着西汉黄金出土越来越多,持此观点的学者专家也越来越少了。 西汉的海量黄金之谜已经远去,徒留无数猜测和争论。但我们仍能看到黄金在西汉的雄姿——一个空前绝后的如此盛行黄金的朝代。其后,也再也没有将黄金作为主要货币的时期。 假设黄金没有消失,我们之后的王朝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如果汉代后面王朝货币不是单一的值钱,而是跟黄金货币并行,我们的历史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了。 附录: 1,西汉各帝赐金表(以一金或一斤为单位)帝名赐金总数高祖42,昭帝2,惠帝68宣帝18,高后11,元帝文帝12,成帝3,景帝1,哀帝武帝,平帝 合计, 2,东汉各帝赐金表(以一金或一斤为单位)光武帝桓帝20,章帝1灵帝50 合计21, 3,西汉每次赐金数额50多万斤1次20多万斤1次10万斤1次4万斤1次1万多斤1次7斤1次(高后)5斤2次0斤3次1斤1次(87人各20斤)斤1次(15个诸侯王各10斤)1斤16次以上斤5次斤6次斤26次以上60斤5次50斤3次40斤4次以上30斤3次20斤13次以上10斤2次以上6斤不知次数2斤2次以上 合计:,斤以上,共次以上,每次平均约8,斤,即现在3.38公斤 4、东汉每次赐金数额2万斤1次1斤1次斤3次50斤2次以上30斤1次10斤1次 合计:21,斤,共9次以上,每次平均2,斤,即现在.24公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x/61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