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本文原创作者:周文杰我的老家在河南省淅川县原李官桥区顺阳川的一个普通小村落周家庄村,村的西头一里多远便是奔流不息,现在地球人都知道的一条著名小河~丹江。我同千千万万的淅川人一样,从小与丹江为伴,喝着甘甜的丹江水,吃着丹江水浇灌生长的粮食作物长大成人,说丹江是我的母亲河、是淅川人的母亲河一点也不夸张,丝毫不勉强,她的的确确是我们淅川人的母亲河。说起我的母亲河丹江来,现在年轻人只知道她是一个大水库,不仅对下游多公里的防洪、灌溉、发电等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且一库清水通过中线引水工程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省市工农业发展及居民用水问题,使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首都和天津居民再不喊渴、再不喝碱水了。但对她的辉煌历史和淅川人民因丹江水库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可能就了解得甚少了。而这正是作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向世人介绍的。为此,作者不仅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书刊,还于年9月逆丹江而上,实地考察了她的上游陕西的丹凤县(原龙驹寨)和商洛市,一直追踪到丹江的源头。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丹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有两条溪流汇合于商洛市区内的麻街而起,沿南偏东方向,流经丹凤县,然后进入河南省淅川县的荆紫关镇,再向南经旧县城,埠口镇,李官桥镇,出顺阳川后进入湖北丹江口市(原均县三官殿)汇入汉江,此处故称丹江口。丹江河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全长约公里,民间称里丹江。其中陕西境内约公里,淅川境内约公里,湖北境内约30几公里,主要航道在淅川和湖北境内,古时丰水季节小船可达陕西丹凤县城关。丹江是一条古老的河,因河水清秀澄澈,古称粉清河,后因尧帝之子丹朱到此治水有功,死后葬在江岸留下冢丘,人们为了纪念他,随易其名为丹江。据我国最早地理书《禹贡》记载,丹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通航。《禹贡释地》对这条路线的解释是:"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约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据此记载,丹江在战国前就通航了。,由于西安、洛阳都是多代帝都,魏唐以来的税赋(折抵物品)、贡品及民间各类物资,大都通过丹江河这条黄金水道出入。特别是明清以来是丹江航运发展的黄金时代,繁忙时淅川境内常有数百支帆船穿梭上下,一片生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登商山最高顶》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繁华情景:"乘者与负者,来去何纷纷"。因此在沿江两岸"三川"(淅川、板桥川、顺阳川),逐渐形成了"五镇"(荆紫关镇、老县城镇、马镫镇、埠口镇、李官桥镇)串起达多公里的河谷走廊,带动了全县及周边陕西、湖北比邻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李官桥镇和顺阳川又是镶嵌在河谷走廊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李官桥镇西、北两面紧临丹江,是当时丹江流域的中心城镇,规模相当大,为了预防水涣、匪害,筑有坚固的城墙,城墙周长约10余华里,高3丈,顶宽8尺,宝塔式城门5座,城门之间各设一座3层碉堡,碉堡内配有大中小各色火炮数门,其中铸有"大明洪武"字样的一门罕见大炮,格外引人注目。护城河宽、深均为两丈有余。城内街巷纵横,主街7条,小街小巷30余条,终日车水马龙,商家云集,各色物品,琳琅满目。陕、鄂、豫相邻地区所需工业品、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等物资和上述地区出产之农副土特产品(称为桥都货)从黄金水道丹江运出运进,均在李官桥镇转口、交易、集散,经贸活动异常活跃。上世纪20~30年代,李官桥镇的现代工商业已有较大规模:火柴制造厂、洗涤用品制造厂各一家;品牌卷烟厂3家,其中的《大公鸡》牌香烟,驰名中外,产品远销西安、上海、武汉等许多大中城市;能发行区域性钞票的商号有8家之多;镇上还开通了电报,长途电话等业务,信息沟通比较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也异常活跃:固定戏院就有四家,常有高台曲(即曲剧)、河南梆子,越调等剧种轮番演出;每逢节会时,民间曲艺、竹马旱船、烧龙舞狮、高跷、社火等活动,琳琅满目竞相参与,搅得大街小巷热闹非凡。经贸繁荣了当地的文化,文化又促进商品交易更加红火!镇中心还有一个5万多平方米的大广场,专供大型活动使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明清时期李官桥镇曾被称为小汉口。民间常说的四十五里顺阳川,就是李官桥镇所在地的一块肥沃平原。它是由丹江多年冲淤而成的,平均长约40公里,宽约25公里,特点是,人口密度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这里大约生活着15万人左右(搬迁前),土地肥到被人们形容为"一脚榨出油",盛产小麦、苞谷及各种杂粮,特别是紧邻丹江河的河洲地,不用施肥,庄稼长得出奇的好,听老辈人讲,他们小时候能站在棉花枝上玩;产的西瓜有个李官桥一带特有的歇后语叫:"顺阳川的西瓜一顺色",意思是说整齐划一,没有歪瓜裂枣,不需要挑挑拣拣。每到瓜熟的季节,襄阳、老河口、郧阳、南阳等地的客商就蜂拥而至竞相采购。所产大葱白子1尺多长,叶子较少,生吃脆甜,炒菜别具香味。胜利#红薯一个能长几十斤重像大冬瓜,曾经称过一个红薯重达32斤。老百姓切红薯干时,厨房用的切刀太小了用不成,只好用铡刀切。顺阳川除了水稻外(因是沙土地不存水)种啥长啥,自古以来就有"粮食窝子"、"桥半县"之称(李官桥镇粮食产量占淅川县总产量的一半)。由于李官桥顺阳川土地肥沃,水旱交通方便,经济条件好,很早就成为一方的政治中心,据史料记载,楚国的第一个都城丹阳,就设在顺阳川盆地的北缘,丹江河岸边的龙城。自西汉汉成帝(公元前30年前后)刘骜封"胶东顷王",刘音的三子刘共为"顺阳候",始建李官桥城起,至元朝至元二年(年)废入内鄉县止,期间许多朝代都置"顺阳县"或"顺阳郡",设郡时曾辖现在的河南、湖北八县之多,县郡治所均在李官桥,可见顺阳川地位之重要!解放后设顺阳县的筹备组已在李官桥镇挂牌,后因国家要修丹江水库而予以撤销。除李官桥镇、顺阳川外,丹江河谷走廊的老县城镇、马镫镇、埠口镇、荆紫关镇等"四镇"都各有其长,各具特色。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淅川丹江河谷地区,向来就是名人辈出文人墨客云集之地。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哲学、道学巨著《鬻子》的作者鬻熊(楚人先祖),就生活在淅川丹江这片沃土之上。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曾登上淅川马镫镇的岵山,凭吊秦楚之战中阵亡的8万多将士,在丹江岸边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国殇》。范蠡这位春秋战国末期的一代商圣、政治家、军事家,出生在淅川丹江。那个《后汉书》作者、历史大家范晔生于淅川长在丹江岸边。还有东汉的大将军邓晔,晋朝的尚书右承范坚,经济学家范宁,清代文学家,民国诗人余雨等一大批文臣武将文人墨客,无不是喝着甘甜的丹江水,成为在某领域推动历史前进、名垂千古、留芳后世的大名人。淅川丹江河谷走廊两岸名胜古迹动人传说更是美不胜举:荆紫关古镇不仅是一脚踏三省的要关隘口,那错落有致、悬柱丹江岸、长达五里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成为国宝。有传说中的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的"猴山"。有当年红25军长征时在荆紫关丹江一带战斗、生活的场景遗迹。有被"丹江环绕",古色古香古建筑、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优雅神秘,处处藏秀,与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齐名的千年古刹香严寺。在众多传说中,有关灵关爷的故事十分动人有趣,在顺阳川腹地,有一座灵官殿,供奉着灵官爷。传说:灵官爷凡身是真武大帝祖师爷的舅父,因两人打赌输给外甥,随甘愿为(外甥)祖师爷看门护路。灵官殿距武当山有多华里,该路号称朝山"神路"。远道朝山之人出发后有灶王爷护送到此后交给灵关爷护送到武当山。每逢冬春农闲朝拜武当山高潮时,灵官殿人山人海,锣鼓家什,昼夜不息,很是热闹。在离此不远的拜台子上,有书法大家米芾的"第一山"和李滚的"龟蛇"碑文也都非常珍贵。总之,千百年来,因一条丹江从淅川穿境而过,造就了一条文明、富裕、繁荣的河谷走廊,淅川丹江人世世代代安居于此,繁衍生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做着、享受着……年新中国诞生后,淅川丹江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庆解放,开始了新的更加幸福的生活。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几年后的年,湖北省为治理境内千里汉江水患,动议开建丹江水库,近40万淅川丹江人因此而变身为丹江移民,从此走上颠沛流离的搬迁路,几代人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磨难,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汉江源于陕西汉中、四川广元间米仑山北麓,全长公里,经陕西白河流入湖北郧县,沿东偏南方向经十堰、襄阳、钟样、潜江、汉川等在武汉的汉阳注入长江,湖北境内长约0公里,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水量可与黄河相比,但长度不足其1/3。因为汉江流程短,水量丰富,落差大,河床窄,易发洪水灾害。据有关资料,自~年的年间,沿江干堤或主要支堤就有65年溃口,造成大片农田被淹,无数民舍被毁,死伤众多群众,给沿江人民带来无限痛苦。解放后,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对民生问题十分重视,尤其对汉江水患问题。年7月的一天,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同志请各路专家,在政府会议室召开一个特别会议,专议治理汉江问题,李先念在讲话中说;"长期以来汉江堤岸两年一溃,汉江平原深受其害,我们面对的任务就是要对汉江进行有效治理,叫汉水听我们的使唤,服从我们的调遣,为湖北人民造福"。多么朴实而豪迈的誓言啊!此次会议上,成立了"汉江治水委员会",李先念同志亲任主任,长办主任林一山同志兼任副主任,随即一系列技术工作展开。年2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林一山等陪同下,视察长江,他问林一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给北方一点?"由于此想法毛泽东主席已思想多日,心中渐升蓝图,所以他把手指向地图上的丹江口一带。林一山回答,"从丹江口调水可能性最大,也是最好的引水线路。"主席让他回去以后立即开展工作,一有资料立即呈报。年《汉江流域规划要点》报送北京最高决策层。两年后的年六月,中央政治局在成都会议上正式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库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以防洪、发电,灌溉和发展航运为主,大坝基础要为二期引水工程做好予置准备。就这样,本来是一项地方性水利工程计划,上升为国家大工程。周恩来总理随后在有关会仪上明确指出: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第一要确保质量,第二要妥善安置移民,第三设计由长办负责,施工由湖北省政府负责。省长张体学亲自挂帅。年是大跃进的火热年代,干什么都要多快好省,建设丹江口枢纽工程自然不能例外。经过短时间的紧张筹备,从河南、湖北17个县市个公社调集的民工(其中河南2.8万人)和全国几十个单位支援的技术人员约十万大军陆续开进丹江口大坝工地。年9月1日,工程总指挥张体学同志的一声令下,在一片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丹江口工程响起了轰隆的开工炮声,工程经过一年多时间,于年12月26日上午成功截流,年底,一期工程完工,大坝耸立在丹江汉江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拦截了丹江和汉江的两大水系,蓄水亿立方米,库区面积多平方公里。随着丹江一期工程的顺利完工,达到了预期的工程效果,湖北汉江千里水患得到了根本治理,沿江两岸的群众过上了幸福安逸的生活,农业灌溉发挥着很大作用,丹江口水电站的强大电源为发展湖北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动力,城乡人民用上了清洁能源等。与此同时,中央高层又把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二期,提上了议事日程。于年9月,将丹江口大坝的高程由一期的米,增加至.6米,蓄水位由米增加至米,库区水容增至.5亿立方米。同时从淅川县陶岔至京津开挖一条大型水渠,也就是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使丹江水库优质水源从陶岔渠首引出,向北方的冀、京、津流去,每年为北方供水约万立方米,解决上述地区万人的饮水及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困难问题。此工程已于年竣工投入使用,至此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已全部建完,工程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惋惜的是,在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蓄水后,丹江水开始倒灌美丽、富饶的淅川丹江河谷走廊,五大名镇及众多名胜古迹,除荆紫关镇和香严上寺地势较高,没有被库水淹没外,其他则全部沉入库区水下,包括香严寺的下寺那高约40米、全国及其罕见的琉璃宝塔,也是一片汪洋都不见……顺阳川成为内陆的"小太平洋",别说乡愁了,就连一瓦一石也无处寻觅。此时几十万淅川丹江人变身为丹江移民,开始了几十年的流离失所、反复折腾、反复迁移。期间经历的巨大磨难和牺牲,局外人根本难以想象!让我们看看柴胡移民的状况吧:湖北钟祥市大柴湖自年开始,先后安排了来自淅川李官桥、顺阳川的5万多移民,其中多数人是三次以上被迁徙,几十年后他们仍然居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建的茅草棚、泥巴墙房屋,人均收入不到当地老居民收入的一半,儿子结婚没钱也没有地方建新房……他们不是灾民但还远远不如灾民,他们不是难民还远远不如难民!请看新华社武汉9月23日电讯中的一则报道:"去年秋天,时任省长的蒋祝平在荆门检查工作时,听市委书记郑少三汇报柴湖移民贫困问题,蒋祝平问:穷到什么程度?郑少三说:穷的让人寒心,有的移民至今人畜共居..…"。这只是淅川丹江移民点的一个缩影,有的比这更惨的!值得庆幸的是,正是这次调研,柴湖移民的惨况,深深触动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从而下决心为移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年2月23日,蒋祝平以省委书记的身份在柴湖主持他履新后的第一个基层现场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柴湖移民问题,在会上他严肃而动情的说:"柴胡镇的移民当年曾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期盼了几十年,没想到如今生活仍然这样艰难。如果再不想办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就是对党和人民的渎职犯罪……"从那时起,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解决柴胡移民贫困问题当作大事抓住不放:俞正声、李鸿忠两任省委书记都是亲力亲为,对柴胡人民十分关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输血与造血并举,帮助柴胡移民摆脱贫困,早日走上致富之路,如今柴胡移民贫困状况已有明显好转。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前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攻坚问题的重视程度,淅川丹江移民,不管是生活在湖北柴胡、河南其他地市还是后靠在淅川本土,都将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他们不幸悲惨的命运一定会画上一个大大的句号!丹江湖景区大观园丹江湖景区

“马可波罗杯”

“最美第一书记”评选活动开始了!

自年以来,淅川县共选派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基层一线,抓党建促脱贫,办实事促和谐,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为发掘一批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的优秀第一书记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现举办“马可波罗杯”“最美第一书记”有奖征文及评选活动。

征文要求:原创作品,0字左右。

征文时间:即日起至年9月20日,9月21日至30日网上评选。

投稿邮箱:xcxwk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w/50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