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情况较好的时期,往往也是丧葬礼俗发展的高潮期。 加之两汉时期,儒家非常提倡孝道思想。儒家经学取得独尊的地位后,使“孝道”思想渗透到了统治阶级政策中。武帝时,设立了常举科目“孝廉”,把它作为士民入仕的重要途径之一。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西汉 在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下,“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现在丧葬礼俗上就是厚葬成风。厚葬在汉代可谓是兴盛至极,在帝王、贵戚、官僚等上层社会的丧葬礼仪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而且汉人相信“人死为鬼,有知”,可降福生者,亦可祸害生者,身后之事关系子孙后代的运势,自然不可小觑。另外汉代人还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 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类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 虎形铜镇东汉 ↑↑↑这件鎏金铜虎镇呈圆墩状,两层台阶上蜷伏的老虎造型生动端庄,惟妙惟肖,专家介绍,此镇是墓主人生前用来压席、帐所用,死后带入墓葬。 长信宫灯(复制品)西汉 年出土于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的长信宫灯,是西汉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也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个部分组成。 整个器物设计十分巧妙,执灯的宫女神态安然,左手执灯,右臂上扬,袖口自然下垂,似在挡风,其实是用以吸收油烟,烟灰通过右臂吸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盘、灯罩可随意转动开合调节照射方向,这样的设计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马蹄金西汉 那么人死之后,生人都会为逝者做哪些事呢? 首先就是招魂,人初死必登屋招魂,大呼死者名字使归,这么做既是为了安慰未亡人,也是为了验证死者是否真的已经死去,招魂之后不得重生才真正进行丧礼。除此之外还会为死者沐浴,并用帛将头部包起来,以代替帽子,裹头后,再用方布盖在死者的整个面部,最后还会用布覆盖尸体。 彩绘陶卮西汉 《汉书》中曾提到“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在汉代,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一般情况下,饭含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忍死者虚其口,不能再吃到美食,二是让脸颊丰满,显得好看。死者身份不同,饭含的材质也不同。“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给死者穿衣为小殓,大殓是将死者尸体入棺,棺内要备足四时穿戴,而皇帝和贵族死后常用玉衣作为殓服。这其中最特别的丧葬玉器就是金缕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分组成。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编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根据身份不同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刘焉玉衣东汉 这件刘焉玉衣于定州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长1.8米,使用鎏金铜缕,较为特殊,很可能是皇帝特赐。 古人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除了玉衣之外,还有九窍玉塞,就是堵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9件玉器。《抱朴子》中提到:“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彩绘陶盆西汉 当然,生人对死者还是还有很大敬畏的,为了防止死者的灵魂走出向生人作祟,他们还会用麻布束带将死者所穿衣服捆紧,用带子缠绕死者穿的鞋子,在脚背打结扣。 葬期一般有一段时间间隔,还会沿路唱哀悼死者的挽歌,如果是诸侯王、贵戚病逝,天子一般会召集同一级别者送葬,如果是高级将领、功臣、权贵,朝廷会特遣御林军,或以骑、步、车三军士兵沿途列军迎送。 扬州博物馆近期举办的汉代王室文物展,以河北地区著名的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三盘山汉墓、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为展览主体,展出了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的包括金、银、铜、玉、陶器及玉衣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如果宝宝们想了解更多的汉代丧葬习俗,相信该展会对你有所帮助。 流耀含英——汉代王室文物展 展览时间:.2.24—.5.4 展览地点: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票价:免费 文章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博物馆世界 不一样的博物馆视界在这里读懂博物馆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白癜风怎么治疗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