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饮食注意事项 http://m.39.net/pf/a_4924134.html 向上滑动阅览 严文郁与严文井,是汉川垌塚严氏一门的两个堂兄弟,而且都是汉川籍的文化名人。 “决以所藏与国土共存亡”的图书馆馆长严文郁汉川籍严文郁,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堪称近代中国图书馆学泰斗之一,留有数册大学图书馆学教材及《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等专著。 严文郁先生不仅担任过北大图书馆、西南联大图书馆、罗斯福图书馆的馆长职务,还曾在联合国图书馆任职。上世纪中叶起,应邀在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地区的多所知名大学,先后担任图书馆学的专业教授。目前,国内唯一公开出版发行古汉川县志——清代同治《汉川县志》,由严文郁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亲自校注,在台湾地区出版并捐赠回故乡。由严文郁先生主持工作的,都属民国时期国内顶级图书馆。其中,名气最大,大家最熟悉的,是北大图书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做过图书管理员,革命先驱李大钊也曾在此担任馆长。 西南联大图书馆原貌 日军侵华期间,北平沦陷,严文郁先生与人坚守北大图书馆,誓死保卫馆藏书籍与资料。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北大图书馆一向秉承先生及蒋校长的意见,在华北坚立不动,决以所藏与国土共存亡,这点志愿终于实现。所以现在我们图书馆的整个收藏仍然存在我们的新书库里,故都沦陷一月多,我们未奉命结束的时候,郁仍督率同人到馆办公,倭兵虽然去过几次,只取去我们一张蒙古地图(孟心史先生介绍买的),还写了一张收据,直到九月学校经费无着,不能开学后,留平同人商决封闭校产的时候,我们始挥泪退出了我们的庄严伟丽的新图书馆。 严文郁先生作序的北大图书馆馆目 廿六年十月,郁到长沙,与守和先生办理临大图书馆,从第一本书买起,打起精神,重振旗鼓。廿七年三月,学校迁滇,守和先生因北平图书馆事留港,郁乃率同人及数百箱书籍(中央研究院亦在内)经粤港越赴滇。虽经海陆各种困难,人书得安抵昆明。到昆明后,守和先生辞联大职务,专力成立北平图书馆办事处,整个联大图书馆的责任就交到郁身上了。 严文郁先生主持开办西南联大图书馆时,不仅没有馆舍,而且缺少经费,但该馆所藏图书一度曾达到5万册。书架仅用废汽油桶、木箱叠架改制,条件之艰辛,可见一斑。在战时的昆明,图书馆曾一度成为敌机轰炸的目标。时任西南联大图书馆馆长的严文郁先生在《抗战四年来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中所报:(年)八月十四日过午,敌以重轰炸机二十七架,由北郊窜入本校上空,对准本馆从容投弹四五十枚,皆未命中,仅仅书库西北东北二角中弹爆炸,房馆倒塌,阅览室房顶门窗震坏……当时火起,因抢救得力,旋即扑灭,同仁夙夜挖掘书籍文物,迨敌人连续轰炸至四十八日停止时,本馆抢救工作,即在紧张空气下完成。 在西南联大学子眼中,西南联大图书馆代表着西南联大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学子杨振宁先生回忆:“图书馆的窗是没有玻璃的,每当刮风时,我们必须拿一样东西把书本压住。” 年,严文郁先生前往美国,在联合国图书馆工作,先后担任两所大学教授。年,林语堂先生应邀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学担任校长,定下将该校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邀请一批在海外享有盛誉的华裔学者加盟,严文郁先生被任命为南洋大学图书馆馆长。 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红色作家严文井严文井,原名严文锦,著名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年出生于湖北武昌,其父亲为汉川人,在武昌担任中学老师。年,严文井先生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北上,追随在北大图书馆担任馆长的堂兄严文郁,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职位,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创作发表大量作品,深得沈从文、萧乾等当时国内文学大家的赏识。年,出版散文集《山寺暮》。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 晚年的严文井先生 在延安,严文井曾多次与毛泽东交流。有一次,在毛泽东的窑洞里,他们谈了整整一天,江青则时不时来倒茶。作家陈建功专门采访过严文井先生,询问这次会谈的过程,他回答道:“我从毛泽东的窑洞里走出来,天已经黑了。我顶着星光往自己的窑洞走,你猜我心里想的是什么?——你不要忘了,那时的我,是从白区来到延安的小有名气的作家,自负得很呀!可是当时我回想着和毛泽东相处的一幕幕,我心里说:这个人呀,现在他让我为他去死,我都干!”严文井先生用十二字,概括了他对毛泽东的看法,也是发自肺腑之言:“真马列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新中国成立后,严文井先生先后担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人民文学》社长兼主编等职务。文革时期,因历史原因,严文井先生多次受到批斗,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劳动改造。其简介中的籍贯,也不知因何故,由湖北汉川更改成出生地湖北武昌。 严文井先生曾经是作家王蒙的老领导,王蒙对先生的评价是:为人善良,作风硬朗,威信高。作家阎纲同志回忆“干校”文章,写他被打作“五一六反革命分子”时的遭遇。“一天深夜,我被批斗后押回所住的大仓库,行至拐弯处,一只胳膊挡住去路,一块桃酥递在我的手中。我的泪水一下子涌出来,老严啊,我尊敬的作家严文井,这是您的手臂!”阎纲“坐于床头,掂量许久,吃不下去,腹诵诗句,和血和泪”。 严文井先生于九十高龄去世,应验了他生前一句话:一切终归于没有。 上世纪末,《孝感晚报》连载过以《少年严文井》为题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为汉川作家邹太平。创作过程中,作者曾数次前往北京采访严文井先生,并反复书信来往沟通。严文井先生一直称:“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川人。” 原中国作协副严文井籍贯确为汉川无疑昨在美篇发出《汉川严氏一门双星》的文章。汉川网友山水天下将此文转发至严氏后裔,此人现就任某乡镇学区主任。他看后,说文里有些涉及严氏家族的历史内容比较清楚,特地查阅族谱,查找到族谱中关于严文郁与严文井先生的记载,并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