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勒是寻城者第篇原创文章

我们首发金牛古道

大病初愈,久别重逢,失而复得

虚惊一场,不期而遇,如约而至

有人说人间百态最幸福的瞬间莫过于此

,我们经历过疫情

,我们与老友重逢

年,我们与大国盛世不期而遇

年,我们与幽幽古道如约而至

金牛古蜀道

联通天之国和八百里秦川

有五丁开山的传说

也有红军血战的痕迹

有张仪司马错大军的万千铁骑

也有张飞李璧植柏护树的点滴故事

有诗仙李白咏叹蜀道流传千古的诗篇

更也有唐明皇仓惶西逃幸蜀闻铃的愁哀

新年伊始,我们再一次走入它的世界

一条千年古蜀道,三百里程十万树

01觉苑寺——国宝单位

道玄泼墨武连驿,

诗仙放歌剑门路。

香炉石刻残且破,

画圣壁画惊亦奇。

——记觉苑寺

从山城灯红酒绿的霓虹

到川北朴实无华的乡野

年的出行

似乎延续着年的困惑

革命还未彻底胜利

战役仍需努力

武连觉苑寺

古蜀道上的遗珠

国家文保单位里的瑰宝

在文明悠远的金牛道上暗自低叹

重檐叠院,精雕细琢

这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魅力

古来壁画,栩栩如生

这是唐朝画圣吴道子的神韵

辉煌夺目的金身

经历动乱被削头的身影

新与旧,破坏与传承

在勒个古色古香又新气逼人的小院里

默默上演一番暗战

斑驳的碑刻

是先人刻下的历史

鲜明的牌匾

是今人大张旗鼓的铭记

年伊始

向过去所有发生过的美好认真告别

并永远相信那些美好将源源不绝

阔别过往,再遇蜀道

未来可期

02凉山乡-走马岭-清凉桥-普安

武连柳沟镇,垂泉凉山乡,悠悠蜀道散成尘,好一条翠云廊。走马岭,拦马墙,清凉桥,鹤鸣山下,剑阁关楼化作魂。

——记拦马墙

初入凉山乡

冬日的蜀道多了些许寒风料峭

吹了成百千年的风

树下往来的白丁换了一茬又一茬

对于古蜀道的探索

勒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慢慢的总会一步步走入它久远的历史里

事缓则圆

我们行走探索寻城的路得慢慢来···

三百年、五百年

一千年,两千年

一年又一年,一圈又一圈

树身里增加的年轮

记录下了多少个时代的风雨

走马岭上

先秦古蜀道沟连秦蜀两地

皇柏树下

一条石板路透过时空沟通两个盛世

这是古蜀道与天府之国的缘分

山岭里,古道边

这一棵棵饱经风霜的皇柏巍然屹立

串联起周遭的驿铺关城

护佑着沿途的青石板古道

正是如此才有了这

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烟

青石板铺路

造就一条千年大道

条石拦路

险绝处护佑车马人流

皇柏护道

为往来穿梭提供浓荫和方向

说道走马岭

就不得不说拦马墙

深谙物理和自然规律的先人们

在古蜀道上建立设立无数的古代防护栏

这是古人智慧的见证

古蜀道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皇柏

随着古道开设

自先秦始皇帝下令植柏

蜀汉、李唐、明代等历朝栽植护理

历经多次动荡渐成今日之气候

行走在蜀道之上

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依旧是前年的静谧和萧索

却因为不同的时节、不同的人

却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许这就是古蜀道的魅力

历经千年的时光

皇柏树伴着古蜀道饱经风霜

长成如今形态万千的模样

一树一根,一枝一丫

满眼看去都是沧桑

曾经的古蜀道驿铺幺店密布

便于往来的人群打尖歇气住宿

时代变迁,古蜀道沉寂下来

今又随着蜀道保护和申遗

渐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新时代的幺店客栈又在蜀道沿线兴起

日子需要充实

岁月也需要精彩

用图文记录

那些经历过的美好回忆

让所有走过的路都留下痕迹

在古柏参天的阴沉古道里

一路捡拾

在寒冷的冬日里

一步步的走到全身温暖

把所有路上的美好时光记入脑海里

依山而建,逐溪河而居

夯土为墙,伐木成梁,烧土为瓦

田种地收,柴方水便

这是山里的人们生存下来的原因

如今却是太多都市人越来越向往的地方

清凉桥的故事

也许我们如今不得而知

但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让人心怀敬畏

所以才让良善得以传承,古道得以留存

也因为有良善

所以才不会触碰底线

所以才会行得端坐得正走得直

许多古道的历史和传说正在慢慢的淡化

古道上的驿铺幺店也在慢慢的消失

一如那些语录碑和记功碑

那些千百年来留下的记忆在没人追寻时

会加速消消亡直至消失殆尽···

清凉村里

村民三五扎堆,烤火取暖

古蜀道上

路人形色匆忙,步履不停

穿过斑驳的人工渡槽

沿着垭口幽幽的古道下山

寻常的村落边上,那些时代动荡的见证

所有的痕迹都在这条路上若隐若显

有人说:人生如镜中的花,水中的影

只有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才会让生活充满希望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年华易逝,就该乐其乐,尽其欢

从山顶下到沟谷的村落

袅袅炊烟从瓦房里渐渐升起

灰蓝色的烟雾翩翩起舞

为这黯然失色的冬日增添了些许温暖

夜幕低垂

农家院落里新熏的香肠展露着家底儿

城郊的人们早已归家等着宵夜

行走的我们继续穿城而过

探寻老剑阁县城的烟火

西街的旅馆

灯箱早已亮起霓虹

沉寂一天的街巷渐渐醒来

夜晚的普安虽无山城的热闹

倒也有那么些灯火可亲

剑阁老城并未因行政中心搬迁而没落

明代城墙、道教圣地

典雅的钟鼓楼,古朴的十字街

再加上曾经按县级标准打造的城镇

这颗剑阁古蜀道上的明珠

如今依旧璀璨

入得剑门关,便自悠哉游哉

穿过夜色普安的喧嚣抵达酒店放好行李

行走一天自当以美食犒慰自己

行来转去大半个县城

终是被沁香园的美味无奈征服

三盘两碗菜肴米饭下肚

祭好自身的五脏庙之余

就着城里不知哪家人热闹的烟花

沉沉跌入李白的侠义诗词里

03西街-龙凤村-抄手铺-石洞沟

剑阁抄手石洞沟,

圜坐火炉话闲情;

大家莫叹路上累,

一别他日又几时。

——记翠云廊

与剑阁老城一同入睡

也随它一同苏醒

一行人梳理完毕穿过西街入山

继续今日轻松休闲的探索路线

循着提前下好的轨迹

穿过山麓地带的村居和乡野

告别城市的繁华

再度遁入古蜀道的静谧里

穿山越岭

沿着皇柏古道穿山越岭

走过稀稀落落的村落

也走入古道上那些尘封的岁月

有太多的人为梦跨越山海

追逐诗和远方

所有的美好当然值得期待

若无爱,山海不可越

若有梦,山海皆可平

黄连垭,龙凤村

一个颇具中国味道的补水点

在这里古蜀道与一条硬化公路十字交叉

之后复又沿着山脊向前蔓延而去

这里的每一个青石台阶

每一处山岩弯弯

都记录过历史变幻的云烟

踏过走过的脚步

与它进行着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

那些光滑的石板上

千百年来古人逐梦远方的足迹

一直没有停歇和改变

千百年的岁月

无数块石板和无数根皇柏组成了勒条

悠悠的古蜀道

如今洗尽一身铅华

它更多了些许亲民的味道

走走停停时

触摸勒条古道的脉络

行行摄摄间

记录下皇柏古道的千种姿态

随着对蜀道的愈加重视

古蜀道得到沿线各级政府的大力保护

沿途的皇柏挂牌编号、砌筑围栏

新铺的石板虽是少了古韵

却将散落的古道渐渐修复串联起来

兜兜转转来到抄手铺

几十米的街道一眼很轻松望到头

曾经的驿铺也渐渐萧条下来

竹木夹壁的老房子记录着过往的历史

那些斑驳的土墙瓦房

那些来来去去的居民和路人

都在抄手铺里留下了或重或淡的痕迹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

古蜀道的魅力只增不减

青砖房,条石墙

曾经辉煌一时的乡场

如今人去楼空几近苍凉

时间呵,真的是把无情的刻刀

所有的痕迹都刻录在岁月里

北出普安第一铺

看遍世间百态

渐渐沉寂成如今的模样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穿街而过抄手铺

继续沿着乡野探寻蜀道遗踪

人类活动和蜀道的博弈之间

古蜀道在不断进退

过去都是假的

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以往的一切都无法复原

即使复原都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唯有孤独永恒

穿过冬日的乡野

人类活动的频繁让古道消失无踪

若不是那高耸的皇柏指路

古蜀道断然无法寻觅

迈着轻快的步伐

穿过山梁、垭口、树林和田野

随着即将消失的古道前行

继续行走皇柏古道之上

两千多年的古柏王

几乎占了中华文明的三分之一

那扩散开的枝繁叶茂

何尝不是两千多年文明的积累

生若长旅,逝如梦乡

既然活着

就要好好奋斗和追求

一生美好幸福

不舍昼夜

走在蜿蜒曲折的石板路

历经沧桑的千年剑阁古道上

曾经演绎过多少历史变迁的故事

闭目侧耳倾听似乎能聆听到风声里

有刀戟剑戈撞击的金声鸣震

千年古柏

每一棵都有它的故事

正如这棵被雷劈的皇柏树

虽遭闪电摧残

但却依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沿着古蜀道下至石洞沟

原本宽阔的大道

变成了杂草丛中的小道

皇柏树的年份也从千年变成了几百年

古老的皇柏树

因年岁太久而封神

变成了如今周遭十里八乡的守护神

渴求富贵,祈求长寿

在我们的人生里

会遇到很多温暖的人和事

这是这些点滴美好

为生命铺垫了最柔亮的底色

汉源桥

又名七里驿道桥

为明代复建的两墩三孔石平桥

为来往的商旅和行人提供便捷的交通

时至正午

一行人在桥边匆匆吃罢路餐

复又继续前行

循着皇柏路标穿过天然的石头房子

再次踏上蜀道之旅

七里村的蜀道

随着现代公路的延伸

古道和公路的恩怨胶着一起

皇柏古道的命运愈加多舛

土墙灰瓦木脊梁

炊烟缕缕

升起一家人的烟火气

这是如今许多乡村最寻常的幸福

以梦为马

出门便是江湖

开心的走自己选择的路

惬意的欣赏自己喜欢的风景

若觉人生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庙堂之高那就浪迹江湖寄情山水

生活不顺则逆流而上

不管生活多难

都要取悦自己,活成有趣的样子

从石洞沟盘桓而上

越过垭口下往汉阳

路边一片新修整的政协林

再次为古蜀道的护林工程增光添彩

04汉阳镇-翠云廊-剑门关-剑溪桥

无石不可眠,无树不可恋;

步步皆是景,处处堪留句。

三百里程十万树。

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游剑阁古道

汉阳镇

曾为剑阁建制历史最早的县

东汉末年曾置当德县

蜀汉时置汉德县并设驿站于此

从此成为古蜀道上重要的保护驿站

翠云廊的柏树据传为秦始皇下令栽植

而后又有蜀汉名将张飞栽植

故这里的柏树被俗称为皇柏、张飞柏

刘备又曾曾在翠云廊设立汉德驿

于是乎形了一句谚语:

“皇柏宋柏奉天柏,玄德翼德兴汉德”

一行人直达翠云廊景区

提前踩好点回到客栈

寒冷的冬日里那暖暖的篝火堆

一如那老板娘耿直的热情

就着一盆盆简简单单的农家挂面

渐渐抚慰身心

冷冷的冬夜里

一堆篝火温暖身心

一锅烧鸡抚慰辘辘饥肠

一场火堆旁的闲聊

却足以让彼此在路上更加熟悉

就着翠云廊的冷风呼啸入眠

也起早观赏剑门七十二峰

奔着剑门关的美味出发

普通的油炸糍耙块

却吃出了儿时眷恋的家乡味道

从翠云廊到剑门关

因川陕公路等交通的修建和改善

剑门古道消失无踪

以至于如今只闻其名未见其实

打造好的剑门关门票费用略微小贵

以至于抵消了一直以来的向往

穿剑门关隧道直达剑溪桥

跨桥而过进入志公寺

志公寺

始建于南宋时期

恰好位于皇柏古道边上的一段交通要道

背靠钟垒,面对梁山寺

水绕山环

颇具青山古寺的清幽

游走幽幽古蜀道

看剑溪潺潺流不尽往事

静听千年梵音磬响晨钟暮鼓

除却世间烦扰

最终归一切安好

志公寺依托原存的大殿

围绕中轴线进行布局

前后三重大殿对称布局

把唐风宫殿的神韵留在古建筑里

传统的技艺焕发新的魅力

禅寺古朴无华

却藏身古蜀道边上

沾染千百年来的风霜侵蚀

依旧静静立在大小七十二峰下

成为历史烟尘中的守望

05志公寺-任家垭-高庙铺-松宁桥

极目剑门关,诸峰青山黛。

松绿驿铺旁,草黄古道边。

足迹声声里,枯荣又一年。

——记剑溪桥穿松宁桥

从志公寺朝剑昭路前行一公里

沿公路边的缺口钻入山里的古道之上

临近村庄的古道断断续续藏身于杂树林

而那些守望古道的皇柏却大多消失

不由得深深的遗憾

古蜀道在七里坡附近的山林里存留大段

随山形地势蜿蜒曲折

沿溪河缓坡成路

岭横越垭

陡峻则梯坎盘旋

渐成往来商旅之要道

枯荣的草木满地苍黄

悄无声息的将蜀道盖住

偶尔走过的步履匆匆忙忙

却一次次如当年一样沙沙作响

七里坡的古道原始

凿石为阶、架石为桥

或直接依托于林地和基岩

沿着山梁垭口延伸

很好的诠释了蜀道粗糙中的美丽

穿行于金牛古道上

爬坡上坎越过一道道山梁

如人奋斗路上险阻与坦处相伴

越过一处险阻上到坦处

虽说是空欢喜一场

却也可以回首走过的艰难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缓缓爬上七里坡

老旧的土墙木瓦房

店铺布局、街巷走向

还有那些语录碑

曾经的幺店子依旧有迹可循

循着轨迹穿过公路和乡野

步履不停只为向上向前

身后的剑门七十二峰却移步换景

展示大小剑山的艾特景致

翻山越岭

只为继续前行的脚步

跋山涉水

只为抵达终点的欢愉

有别于秋日古道的湿滑

干得发白的石板路载着大家伙翻越山梁

沿着田边的古道穿过乡野

抵达任家垭口

任家垭或许曾经是古蜀道上重要的幺店

如今这里的一条石板路穿堂而过

颇有些规模的老院子残破沧桑

也许总有一天会消失无影

古蜀道上的村民大多比较淳朴

任家垭的大婶热情的招呼着灌开水

一边又挨个的散着香烟

一边又讲解这座老房子曾经的故事

院子据说曾有驻军

颇有气势的院落

残破的神兽,精美的石雕

似乎宣示曾经的不凡

堂屋屋顶经历风吹日晒

早已残破不堪

作别任家垭的遗憾

继续沿着界碑梁翻山越岭

山上的剑阁道和半山腰的剑昭路

保持相同的走向和姿势延伸

幽幽的青石板藏身山野之间

沿途的庙宇店铺大多消失得无影无踪

幸有数百年的古柏护路

才存留下这段人类交通的奇迹

高庙铺

原为古道上一重要驿站

因曾在山梁上建有许多寺庙故得名

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

驿铺也成为了地图上的一个地名

沿着昭化和剑阁县的界梁前行

斑驳的石板路曲折向前

路基上不知哪位大师刻就的莲花

清晰可见的寓意高远

每一颗古树都有传说

每一块青石板都有故事

纵然岁月流逝

古道依旧清幽,古柏护卫蜀道

见证着这条道路上走过的人和故事

翻阅着一部四川人植树护树的史书

那情与火的搏击,刀与剑的碰撞

自然与人的和谐都隐藏在这古树的褶皱中

漫延在枝叶里

令人感动,叫人回味

从界碑梁盘旋而下

千百年来不辍的足迹

早已将梯坎磨得光滑可鉴

幸有古人防滑石、拦马墙的智慧加持

才让蜀道难变成了可能

下到沟底

古蜀道沿着溪河一同向前

伴着对岸的川陕公路

古蜀道再一次展现它的神奇所在

松宁桥

是金牛古道上的一座寻常石板桥

古朴简单,一点也不张扬

圆润的石板、满是苔痕的石条

能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

古拙的松宁桥再无往日的喧嚣

新设的仿古幺店子还原了那么一丝味道

坐在石墩上细细凝望石桥

伴着潺潺水声似乎又能品味它曾经的热闹

松宁桥往下数百米还有一座石桥

常有村妇驻足盼夫归,有一寡妇出资修建

石桥成而其夫恰好归来

故而得名寡妇桥

现在的世人忌讳其名却更名望夫桥

05大朝乡-竹垭子-五堆村

驿路浸岁月,递铺经风霜,长路漫漫道苍茫。乱石残碑满地黄,正是剑山深处过元辰。

——大朝驿过竹垭铺

从架梘沟穿越一座沉寂的石拱桥

就抵达了一条石板古街

据考证早在三国时期就有驿站

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大朝驿是历史上入川必往之地

大朝驿站早已是建好了

可是却是那么的萧条和冷清

空有古蜀道这么好的资源

却无法有效的发挥蜀道蕴含的文化潜力

大搞景区建设和文旅项目的城市

更要落地宣传、配套引流、做好服务

久远的历史似乎远得无迹可寻

但那些灰砖小青瓦之下

埋藏着驿道的秘密

多少年的时光在古道上悉数洒落

大朝乡不大

仅有一家饭店和数家商店

它们延续着大朝驿站古驿铺最后的荣光

简单吃罢路餐

一行人继续朝着云台山进发

如今的递铺驿道

早已不再有往日的喧闹

但这里的点点滴滴都记录着先人的智慧

也述说着历史和岁月的故事

从大朝驿缓缓上到云台山顶

顺着古道蜿蜒于山林之间

悠悠的青石板路串联起山上的村落

依旧是村民进出乡场的要道

迈步走在成百上千年的皇柏古道

寂静的山岭渐渐想起凌乱的脚步声

也许和当年走过的那些商旅路人一样

虽是步履匆匆,却又满怀期待

从云台上沿着古道蜿蜒而下

古驿道再次穿过剑昭路

第一次的蜀道之行在这里错误的走上公路

以至于错失了题刻路段

顺着公路边的路标上山

沿着沟渠向林深处的水库和题刻行去

古道因水库灌溉水渠修建被毁

路边一颗高高的野柿子树挂满枯果

红彤彤的诱人至极

过水库沿古道前行十分钟

当年修整古道时的功德碑赫然现身

“化险为夷”、“砥矢周行”为摩崖石刻

前者源于三国时期姜维智战司马懿的故事

后者记录了昭化段驿道线路的优化实践

苍劲古朴,意义重大

对研究古蜀道具有重要的佐证

古道穿林而过

沿着田间地头向着垭口行去

暖阳终于冲破乌云

更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去探触古道深埋的那些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

人类社会不断重复着悲欢离合

古道沿线也演绎着繁荣衰落

但是人与古道之间的关联

从古至今却从未改变

相互影响却也相互牵绊

竹垭子

竹垭铺曾经所在地

如今驿铺消失

新修的观景休息廊亭

依旧为我们这些徒步行走的人

提供休憩场所

不走剑阁古蜀道,不知蜀道难

走了古蜀道,蜀道不再难

尽管它肩负的通行使命已结束

古蜀道曾经发挥的作用和发生的故事

乃至承载的文化文明

仍可勾起探索古蜀道美好梦想的足迹

从竹垭子穿过垭口

古道与剑昭路再一次欣喜相逢

最精华的古蜀道尽成脚下走过的路

三天的古蜀道行走也近尾声

继续沿古道下往塘房湾

上下新铺的古蜀道藏身密林

留待未来光彩现身

06五堆村-上下新铺-天雄关

百树阵列前,千梯连远山;

下遏白龙江,上控牛头隘。

萧风吹落叶,瑟气冻路人;

山水绣壮丽,急步出雄关。

——访天雄关

借鉴第一次古蜀道探索之经验

一行人自周家湾搭车

继续前往天雄关

从路边观景台沿着公路往前

穿过山腰的三国故事旅游休闲地

如今新步道可以带你轻松直达天雄关

登高望远

白龙、嘉陵江环绕着昭化古城

奇妙的绕出个太极图之后

一骑绝尘向着远方奔涌而去

天雄关

是金牛古驿道上的险要雄关

上接牛头山险,下望昭化古城

曾是昭邑的屏障

如今正在大力的维护修缮

还未造访的人就期待它的华丽绽放

天雄残关临崖耸立半山腰

关上有石碑十余方

多为清朝以来的功德碑、记事碑和诗碑

成为研究天雄关重要的史料之一

沿着天雄关前的梯坎古道往下

蜀道沿着山脊向昭化延伸

相比去年的荆棘丛林

今年的古道两边被清理干净

感谢政府的举措,更便于行走游览

十里碑段古蜀道

由两米左右的条石铺砌

防滑线、门槛石、拦马墙依稀可见

越来越成为昭化人郊游登高地

也是蜀道朝圣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悠悠古蜀道

可以说是很多四川人的乡愁

天府之国,地大物博

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古道

把巴蜀大地连成一体

无数的人无论远行还是归家

都曾在古道上行走

天雄关往下不过二十分钟

古蜀道的快速通达性能再次显现

穿过山林到十里碑处公路

等待与车汇合去昭化作最后的探索

蒋树屏神道碑

为大清年间所立石碑

昭化老县城西牛头山古蜀道十里碑处

以巨石为座,碑身高约2.5米

浮雕双龙戏珠颇为精美

07昭化古城-葭萌关

百树阵列前,千梯连远山;

下遏白龙江,上控牛头隘。

萧风吹落叶,瑟气冻路人;

山水绣壮丽,急步出雄关。

——访天雄关

昭化以城为关,也叫葭萌关

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国古城

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曾有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的三国故事

也留存着刘备建大本营于昭化的印记

昭化背依牛头山

嘉陵江、白龙江绕城而过

城廓略呈四边形

现存四条大街,五条小巷

城内街巷纵横,曲水流觞

古街两侧保留较完整的明清建筑

多为穿斗结构

木墙、青瓦、镂空窗门

具有古朴的川北民居风味

放学归家的学生

颇有些时空交错之感

夕阳西下

小伙伴快速融入人群

曾经的巴蜀第一县

古城游玩的场景略微有些冷清

但却依旧络绎不绝

嬉戏的孩童

欢闹的享受假日时光

而我等路过的游人

匆匆走过古城的往日时光

再尽情享受各色美味的诱惑

城外割菜归来的婆婆

迈出的每一小步

都踩踏在承载着厚重的记忆里

激起的历史的尘埃里

满是烟火的古城便豁然明朗

昭化古城

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三国古城

浓缩了中国地方政权连续的建置史

也积累了太多的三国故事

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

宋太祖开宝五年(年)

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

将“葭萌”改称“昭化”

二者的源远流长可见不一般

古昭化

鲜为人知

但葭萌关却是名扬天下

今日的昭化便是三国时的葭萌

随着古蜀道申遗

今天的昭化也将更加会大放异彩

昭化古城值得探索的地方太多

正如美丽的夕阳让人留恋

就着圆满的夕阳

为古蜀道之行画个大大的圆圈

古蜀道,后会有期

感谢所有同行的人

一起走过三天不一样的古蜀道

在蜀道留下行走的足迹

也感谢所有出镜入镜的人

成为大家记录下的图文里的古树

这是一段有意义的记录

古蜀道三日徒步建议1

第一天重庆坐车到觉苑寺,建议徒步垂泉-柳沟和凉山-拦马墙段13公里,深度游玩拦马墙;住宿拦马墙驿站:;

2

第二天早起,徒步清凉桥-老剑阁现场-抄手铺-汉阳镇翠云廊15公里;住宿翠云廊(范氏农庄;翠云廊客栈);

3

第三天早起,徒步剑溪桥-高庙铺-松宁桥-大朝驿-竹垭铺-塘房湾,坐车到牛头村-牛滚氹-天雄关-十里碑,共计20公里,坐车到昭化古城游玩返回。

莫畏道途艰且阻,何妨结伴古道游。

一路欢歌轻胜马,谁怕?

金牛古道任你行。

剑阁天雄蒹遐关,完美,

西下斜阳喜相迎。

回首蜀道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年1月剑阁

▼往期精彩回顾▼

关于寻城者、黄葛树、梯坎儿、年总结、年总结、年总结、母城龙脊、人文南岸、母城渝中、南岸起风景、别了大渝、十大山头、重庆火锅、重庆夜景、有梦有YOUNG、进城玩格、江城、山城、嘉陵江滩、九开八闭十七门

千与千寻、特钢厂、十八梯、春天岭、洋人街、关岳庙、文创江北、南山小环、南山、老城墙、壹华里、神仙洞、雀儿山、三块石、鹅岭、黄桷坪、江北城、母城、虚灵峰、中山四路、南山半环、下半城、南山转山、渝中转城、黄葛古道、歌乐山、野水沟、探秘鹅岭、寸滩老街、雨游南山、望江厂、南山如画、千佛岩

南平坝、长生桥、老龙洞、缙云后山、铁山坪、成渝古道、人文北碚、南泉、石坪三寨、塔坪寺、静观其变、小南海、龙兴古镇、多功城、铜罐驿、白羊背、铁厂沟、木耳三寨、孔雀谷、木耳水库、迎龙峡、张飞古道、金刚碑、汉海公园、后河、周家山、木耳环线、北碚老街、古圣寺、白市驿、云篆山、迎龙峡、绿皮火车、东温泉、璧山八塘、鹅岭、新寨子、九凤瑶池、青杠环线、白沙沱大桥、青草坡古道、牛角庙古道、西山坪、南泉和尚山、凉亭关古道、白云寺古道、转龙寺、柳荫水渠、静观老街、北碚串线

花岩古道、老瀛山、中坝岛、阴条岭、华蓥山、长寿缆车、三道拐古街、白云观、花坝、大裂谷、兰英大峡谷、凉风渔村、阿蓬江、阿依河、龚滩古镇、黑山谷、桃花源、牯牛背、天生城、天坑寨子、白沙古镇、东溪古镇、渝黔古道、渝合古道、人文涪陵、蟠龙古道、荔枝古道、万梁古道、万州城寨、石人喂金鸡、人文长寿、王爷庙、津璧古道、黑山栈道

贡嘎转山、昌坝海、鹿院坪、古河床、华尖山、小平故里、武当山、牛背山、九顶山、色达、大山包、江浙苏杭、四姑娘山、若尔盖、三亚、宁夏青海、佛光、古蜀道、鱼木寨、古路村

舌尖上的野炊1、舌尖上的野炊2、舌尖上的野炊3、黄山冷餐1、涂山冷餐2、岁约、嫩芽、大石化商圈、乌鸦喝水、幺柒老火锅、九九饺子、轻松空间、乡村味道、新光天地、苓茏苑、烧鸡公

江湖人陈老K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c/71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