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说:这条几百年的老街,随便一家美食店都超过20年! 走进花楼街,潮妹就惊叫:就是这种感觉! 摄影师:??? 潮妹:就是这种……这种小时候,每天被妈妈牵着手去菜市场买菜的感觉! 摄影师:==! 01.一条老街的日常杂乱的电线在半空中“张牙舞爪”,暴露在外的红砖墙有种处变不惊感,那些错落有序地挂在屋前的绿植,偶尔会随风荡漾。 身处繁华的市中心,这里却更像个世外桃源。保留着武汉人最质朴的生活状态,以及那种波澜不惊。 →早上7点起来过个早,守摊的闲余时间,老胡看看报纸,惬意着生活。 →在楼下和婆婆一起,遛一圈娃,菜也买好了,打道回府。 →白发老婆婆突然打开门,给门口那些花花草草浇点水。 36年前的花楼街,是汉口最为繁华的地方。年因拆迁改造,当初40多个老巷,现在只剩这一条老巷留守,保持那份特有的市井之气。旁边,是画风完全不一样的大洋百货和佳丽广场。 这是如今的花楼街,满满的烟火气。 花楼街最开始模样,作家池莉是这样描述的: 「武汉人谁都知道汉口有条花楼街。从前它曾粉香脂浓,莺歌燕舞,是汉口繁华的标志。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花楼街始终弥漫着一种破落气氛,流露出一种不知羞耻的风骚劲儿。」 对于潮妹一样的90后年轻人,这段听来陌生的描述,并不能勾起大家对这条街的回忆。甚至,年轻一代的我们,并不熟悉这个地方,连它是汉口历史最悠久的一条老街这件事,知道的人都甚少。 正宗老汉口的标志?可它现在,跟家离楼下那条街,有什么区别? 或许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它终于变成另一番模样,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样聚集了武汉大部分小吃,聚集了这样一群老街坊的街,竟然如此特别。 02.一条缩影武汉人过早影像的街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都是花楼街人最多的时候。潮妹跟摄影师到的时候已经9点了,花楼街早已过了一个早高峰,此时的人群却依旧只多不少。 见过长得像蜂窝煤的油饼吗?开店历史:10年看到像“蜂窝煤”一样开了好几个洞的油饼,潮妹就特别有食欲,因为那是油饼“焦脆又不失松软”的口感象征,上前一问,老板的口音就暴露了自己,来自天门的鲁阿姨,“姓鲁,鲁迅的鲁。” 鲁阿姨在这里摆摊已经有10年了,孩子也已长大成人,在武汉上班了。 10年前,油饼还是一块钱一个,现在卖到一块五了。熟客给了钱直接自己上手去拿,鲁阿姨贴心地提醒,“凉一点再帮您装,现在烫。” “我们只做小小吃”开店历史:13年转身,潮妹又被炸得金黄的饺子,和如今相对少见的酥饺吸引了。热情的店主黄阿姨和叔叔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跟我们聊着。 都是熟客,买什么,一说就懂。客人们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向我们推荐着:“除了饺子和酥饺,他们家还适应季节地卖一些其他小吃,像夏天的莲蓬、菱角,端午节的粽子、春卷,还有冬天的炒板栗……都蛮新鲜,是那个味。” 黄阿姨骄傲地说,“我们这是百年老街嘞,酥饺有几百年啦,老手艺!”一边的叔叔也自豪地说着,“我们大餐、小吃都不做,我们只做小小吃。”最后的“小小吃”三个字,还特意加重语气强调了一下,惹得众人都笑了。 叔叔听到笑声更来劲了:“我们这招牌还没亮出来呢!”说着,立刻起身,让老伴去把写有招牌的遮阳布撑开,不料被老伴怼了一句“哎哟,麻烦死了。”一口回绝了,我们忍不住又笑了。 接着又聊起花楼街的故事,期间,叔叔不经意说了一句,却让潮妹愣了一下:“花楼街可能跟你想象中的不一样,花楼街的故事太多了,但都是很平常的故事。” 正宗传统八鲜馄饨开店历史:20年“专业做馄饨20年,家族祖传手艺。”这句话说得就是老黄家的正宗八鲜馄饨了。已经在花楼街待了20年的汉川的谢阿姨,今年60岁了。 女儿去了北京,儿子一家就在身边,闲时,带带2岁的小孙子,日子看似平淡,却也其乐融融。 每年春节,他们一家人才回老家团圆一次。其余时间,都是在这里日复一日地卖馄饨。早上4点起床,忙到晚上6、7点收摊。 中午有一些空暇时间,就准备各种食材,这种重复作业,自然也练就了谢阿姨一身好手艺。 潮妹买了一碗尝了下,这家吸引了不少粉丝特意来品尝的馄饨,似乎与平日里吃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鲜味是有的,肉馅也比较有质感,路过时来吃一下,算是不错的选择,但,似乎也找不出需要特意来吃一顿的理由。潮妹猜测,粉丝们的追捧,大概更多来自感情成分,正是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味道,反而是最家常的味道。 每天都排队的江姐热干面开店历史:20年来之前,在花楼街住了一年的朋友告诉潮妹,这里有家热干面很好吃,每天早上排队。找到这家店时,潮妹也莫名的兴奋,毕竟算是慕名而来的。 随口一问,这又是一家开了20多年的老店。运气不错的潮妹,见到了江姐本人。在店里亲力亲为的她,穿着很普通的黑色T恤,马尾扎在脑后,回答问题,毫不拖泥带水。耳垂上的耳钉和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又让人觉得,日常生活的忙碌,并没有带走她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每天凌晨4点,她就来店里摊面,通常5点的时候就开始有客人了,早上7点到8点,是她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到下午1点多,卖完就收摊了,“以前一天不少于一百多斤,现在不行了,一天卖个80斤。”江姐毫不避讳跟潮妹谈及此事。 原汁原味的老汉口热干面,自己摊面,自己做芝麻酱,自己熬制卤汤,这就是江姐热干面的秘密武器。现在,家里亲友各自在武汉开了4家门店了,生意都挺好。客人们喜欢吃,是她最大的满足。 红头发的豆腐西施开店历史:29年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位染了一头红发的“豆腐西施”。潮妹凑过来要采访时,正好有位熟客来买豆腐脑,客人说,“从我来这边打工开始,就天天在这边买豆腐脑。” 今年已经54岁的鄂阿姨,问及为什么染红发时,鄂阿姨的回答却出乎意料。还真不是为了赶时髦,“因为白头发太多了,之前也染过黑色,但是黑色一长出来,白头发就蛮明显,红的反而还能遮一点白色的,不那么明显。” 通常我们都没意识到,生活往往比小说中的更丰富。 鄂阿姨二十几岁时,丈夫就去世了,那时候,女儿才4岁。当时什么都不会,甚至还不会做饭的鄂阿姨,急得一夜白了头。 慢慢地,她不仅学会了做饭,还学会了自己做好吃的豆腐脑,煮好喝的绿豆汤……听到这里,潮妹扫了一眼小摊,品种还真是丰富,豆腐脑,豆浆,牛奶,绿豆沙……武汉人过早爱喝的东西,鄂阿姨这里都有了。 每天3点10分起床磨豆浆,开始一天的忙碌……以前是“谋生活”,29年过去了,她的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但是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使将来退休了,也依旧会继续摆摊。 远近闻名的公安锅盔开店历史:1年相比那些一提起来就是10年往上走的老店,从江汉路附近搬来花楼街才一年的荆州公安锅盔,竟然显得格外“年轻”。 皮薄、烤得脆脆的荆州公安锅盔,在武汉早已打下名声,靠着这个名声生存下来一家又一家的手艺人,踏实的林老板,算是其中的一家。现在一家人都在武汉一起生活,比起其他,这才是让所有人都羡慕的一种幸福。 →此外,这条街还有特别有名的罗氏面窝和油香。 →小时候经常吃的白糖发糕、米粑粑……随便一家,都是又便宜又好吃的老手艺的味道。 03.最原生态的菜市场原本就狭窄的街道,被菜贩塞得满满当当。时不时一辆堆满了货的小电驴插进来,嚷嚷着“让一哈,让一哈”的催促声。 两边的猪肉铺、粮油店、水果摊……一个挨一个,大妈大爷乐此不疲地讨价还价,热闹又拥挤。 摆了一地的小摊,年轻的小姑娘,叼着烟的大叔,拉着小拖车的阿姨们……各取所需地挑着菜。 用酒糟做的正宗孝感米酒▼ 人群里,一位高高瘦瘦,身形挺立的爹爹吸引了潮妹。仔细一看,爹爹右手肘挎着的篮筐里,赫然是小时候才见过的,做米酒需要用到的酒糟。 左手拿着一叠写满了字的纸牌,匆忙间,潮妹就瞥见了“孝感米酒”四个大字。 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爹爹,篮筐里放着的,是已经有59年历史的酒糟。这让潮妹又是一阵感慨,现在还坚持自己用酒糟做米酒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吧。 给刘胖子供货的散子、麻花▼ 福建来的张阿姨,从散子卖4块一斤、5块一斤的时候,到现在卖10块一斤了,这一做,也是20多年了。油条、散子、麻花……各类点心都有。 其中,散子更是让她成了刘胖子餐厅的供应商。很多麻辣烫的店面,也经常来她这边批货。 “材料都是好的,原汁原味,现做。”张阿姨每天早上3点起床,留下足够的时间发面,下午3点多油炸。晚上12点睡,跟丈夫轮流来,“过哈他起来了,我就去休息。” 便宜多样的水果摊▼ 黄冈的鱼阿姨(根据阿姨说的方言“吃鱼的鱼”音译,可能有偏差),在这里摆了2年的水果摊了,新鲜的葡萄、大枣、瓜、红心火龙果…… 一个个卖相甚好,让人忍不住要扑上去,潮妹最终还是没忍住,买了一些带走。 洪湖的鱼虾▼ 来自洪湖的邬老板,在这边也已经开摆了六七年摊了,每天早上6点半开门,晚上7点半左右收摊。 一个收钱,一个给客人装鱼,夫妻两人娴熟地配合着。品类繁多的鱼虾摊,客人源源不断。 →自然还有少不了的冷批店。 →转个弯,又是一番天地。各种调料店、蔬菜批发店,这个菜场真有种半天时间都不够逛的感觉。 →各类油炸元子、花生米、蚕豆…… →拥有十几年历史的老北京烤鸭。 ? 穿街走巷地去找地道的好吃的,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这是很多武汉伢熟悉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的花楼街,依然还能找回那些关于老汉口的最初的记忆。 老旧的东西不等人,记忆不会骗人,那些记忆点也在一个一个消失。 如果你还想念它,有空就去看看吧。 ·END· 编辑:潮妹-撇撇主编:王瑾 图片拍摄:潮妹-大大 业务合作 投稿邮箱: qq.白癜风治疗药物白癜风治疗有效的药物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xc/5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