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8122785.html

汉阳十问

武汉武汉,先有武昌,后有汉阳?

汉水故道今何在?

汉阳故城郤月城?

汉阳是府还是县?

汉阳到底几座门?

铁厂为何在汉阳?

老城正街有几条?

汉阳关厢何处是?

南岸嘴怎么荒芜了?

鹦鹉洲真的沉没了?

叁·制度文化

01

“府县两级”建制下汉阳城官署建筑发展研究——从古地图说起一城三镇,两江交汇,九省通衢武汉在长江岸边走过千年历尽沧桑,淘尽铅华从明清到如今繁华盛景却从未落幕汉阳,与武昌隔长江相望,与汉口隔汉江对立。汉阳在地理环境上,面临长江,背靠汉江,拥大别山之险,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因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于汉阳也是极为重视,在此设立汉阳府以及诸多官署进行管辖,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古地图的视角出发,去探究一段关于汉阳古城官署的故事。l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与演变欲了解汉阳官署的分布发展及历史演变,必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进行地方行政的管辖的,自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代,中央和地方的管理一直就是封建统治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区划的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分布,政治经济职能和国防等等,而在汉阳,处汉水长江交汇之处,交通便利,经济富庶,同时又是守卫武昌之门户,自然是统治阶级进行管辖的重点区域。▲表-行政区划历史发展简述(表格根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人文历史微课堂改绘)l汉阳行政区划历史沿革1)两晋至隋唐时期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汉阳隶属的行政区划名称多有改变,但是大多数时期隶属于江夏郡,隋开皇三年(58),裁郡,实行州县二级制,沌阳县隶属复州,隋开皇十七年(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因县城远离沌水,而临汉水,故改名;大业元年()改沔州为复州,大业二年(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当时汉水干流在临嶂山以南),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旧例,改名为汉阳县。

2)宋元时期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辖汉阳、汉川二县。)明清时期▲汉阳府境总图

清康熙三年()湖广分治,汉阳府隶湖北布政使司,仍辖汉阳、汉川二县。雍正七年(),将孝感县(原隶德安府)、黄陂县(原隶黄州府)划入汉阳府管辖,乾隆二十八年()又将沔阳州(原隶安陆府)划入汉阳府管辖。

清代汉阳县里坊设置沿袭明代,康熙年间,将崇信坊划属汉口镇。光绪二十五年()析汉阳县境北乡汉口镇及周边数乡,置夏口厅,城区内辖大智、循礼、由义、居仁四坊,隶属汉阳府,时汉阳府辖4县1州1厅。4)近现代时期

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存县,废汉阳府,汉阳县建制不变,另改夏口厅为夏口县。各县直隶湖北省。同年设立县知事公署,后改行政公署。全县废乡里制,改为18个区,区设自治局。

▲图改绘自武汉三鎭市街实测详图

年9月0日,日军侵占汉阳县城,县政府迁五里墩,旋迁永安堡,10月迁消泗,又迁新帮,次年2月迁侏儒山,同年底再迁消泗,年春侨治沔阳县循良镇,11月迁水洪口,年2月复迁消泗,11月侨治监利县,设汉阳县政府临时办事处。

▲(图改绘自武汉市街图,昭和十三年八月发行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汉阳县沦陷后,日伪于年10月组织汉阳县维持会。年4月汉阳县城区属伪武汉市管辖,改县维持会为伪武汉市政府汉阳办事处,管理汉阳县。年9月恢复汉阳县建置,隶属伪湖北省。全县划为七个区,本区域属鹦鹉区。l汉阳府署1)汉阳官署(府县两级)▲(图改绘自18汉阳县志图)显正街街区是城内地位最高,人流最为集中的街区。在街区以北,以官署为主,街区以南分布着教育、宗教及社会福利机构。在古地图中,汉阳府署位居显正街正中段,坐北朝南,府署建筑群绵延至城北朝元门(今阳新路北段),显正街这条东西长街贯通汉阳老城,至今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官署类型空间分析▲县署空间模型示意图

汉阳城池在明清时期府县同城,府署位于县署的“左侧”,形制规格上高于县署。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两者形制上以三进为主,位于显正街以北,向原汉水方位朝南开门,入堂时从官方的公共空间进入头门、仪门、大堂和山堂,最后以山水园林庭园收尾。其次,在主轴线的“左方位”(建筑开门的方向以左)均为供官人办公的“上方空间以及捕衙署。整体空间遵循明代的礼制平面和空间序列,体现了官署空间的仪式感和秩序感。

县署与府署的不同在于县署在主位的“右方位”设立了监狱,“后方”设立了书房和花市,其原因可能是府署的礼制设置比县署更严格,两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不同建筑在城池中的地位。2)建筑地块及空间要素演变过程府署空间是官署空间的代表,从嘉靖年间的舆图可见府署一直是汉阳城形制规格较高的建筑。▲官署空间类型特征地物分类结合汉阳府署地块分析图可看出,年汉阳府署的房屋前有台阶,建筑的仪式感有别于其他官署;年和年均可看出府署围合性强,有内院,外堂院落头门正对显正街,并通过影壁、东西跨街牌坊,在百姓来往的街道上界定出具有官方属性的公共空间;9年府署与协署并存,各有内院,又共同形成一个大的地块;9年,汉阳废府立县,府署的称呼变为县公署,认为城中最高行政单位,与协台衙共同治理;民国到建国期间逐渐功能统一,直至年统称汉阳县政府;建国后打破原有封闭式空间结构,逐渐开放,现今原有建筑拆除,成为居民区。府署地块的空间演变说明官署在城市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由原本封闭、围合、等级性的建筑,逐渐增加了公共空间,最终置换成满足居民需求的生活空间;其功能由原本单一的行政功能增加了监督机制,随后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置换,变成现今居住区。▲官署地块空间演变过程)各级府署粮府署与粮仓:清代汉阳城的布局仍保持了明代汉阳城的基本格局。汉阳内城囊括了汉阳府、经历司、粮厅、刑厅、照磨所等机构在内内城西边有府学、衙门、汉阳县治,东边为武昌道、分司、城院庙,城北几乎全为宫署机构占据。通济仓设在城的西南角,因为这里靠近凤栖山,地势高亢干燥,易于防湿防潮。粮厅:厅是清政府最初为了管辖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而设置的机构,清朝各厅的同知或通判下辖巡检、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署官。粮厅是掌管漕粮验收、水陆运输及库银出纳等。刑厅:掌管刑事的而设置的官署。经历司:明清中央及地方官署之办事机构。掌理往来文移之事。▲汉阳府境总图、▲18年汉阳县志图照磨所:▲汉阳府境总图

明朝始置。为户部、刑部、都察院、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各府衙下属办事机构,主管文书,卷宗。置官照磨、检校。清朝沿置,仅置于各布政使司及顺天府。

l汉阳县衙1)清代县衙体制县以下虽划分乡、里,但乡只是地理上的区划,并无乡级政权机构,前代设有乡约,但清代早已名存实亡。里设有保甲,但保甲长既不是官,也不是吏,而是役,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征粮、协助治安,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地位低下。古代乡村是封闭的社会,民不告,官不理,大量的社会矛盾是民间内部消化的,并不麻烦官府。由于里甲长地位低,无法充当社会矛盾的协调者,而只能通过乡绅来解决大部分社会矛盾,形成乡绅管理社会的格局。保甲长既要听命于县官,也要听命于乡绅。2)县衙主要官员知县(汉阳县署),正七品,是汉阳县衙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掌管全县赋税征收、决断刑狱、劝农稼穑、赈灾济贫、除奸除霸、兴善之教、贡士、读法、祭神祭孔等无所不包。县丞(县丞署),正八品,是知县的辅佐官,相当于副县长。其职责是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事务。典史(典史署),是知县的佐杂官,系杂职首领官,是汉阳县衙的第三把手,掌管缉捕、稽查狱囚、治安等事宜。主簿,又称书记,正九品,是知县的佐贰官,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物。▲武汉城镇合图)汉阳县地方官署县衙之外,有主管全县教育的儒学署,主要官员为教谕、训导,统称教职官,相当于现代教育局的正副局长。儒学署:县衙之外,有主管全县教育的儒学署,主要官员为教谕、训导,统称教职官,相当于现代教育局的正副局长。巡检司:在县城之外,交通枢纽或商业发达的乡镇设立巡检司,作为县衙的派出机构,主要职责是掌管辖区内缉捕盗贼、盘诘奸究、维护社会治安等事项,相当于现代的派出所长。河泊所:河泊所是征收渔税、芦税的机构,明代,汉阳县设有五处河泊所:长江局、三沦河、桑台湖、马影湖、蒲潭湖、新滩湖。驿站:▲年汉阳县堤图考驿站,又称递铺,掌管邮传、递送等事宜。明代汉阳县设有蔡甸驿丞,未入流,入清裁废,改由知县与兵房直接管理。

叁·制度文化

02

汉阳行政辖署之争?l江南与江北的对立江南与江北的对立,就是从汉阳开始的。“汉阳”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汉水以北”的意思,但是当时汉阳的范围比现在广多了,包括了如今汉江以北的汉口地区。其建城最早可以上溯到商代的盘龙城。东汉时期,光武帝于公元25年开始在今汉阳地区设置沌阳县。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年),沌阳县正式改名为汉阳县,并在之后的唐武德年间被正式确立下来,与长江对岸的鄂州(今武昌)隔江相望,于是形成了江南江北双城并立的格局。l双城并立汉阳县在元代上升为汉阳府。在明代时短暂地归属于武昌府管辖,之后又复设汉阳府,管辖包括汉阳县在内的广大江北地区,到清代也基本没做什么改动,延续了南北并立之格局。与武昌和汉阳相比,汉口的历史实在不长。汉口古名夏口,曾长期是汉阳县和汉阳府的辖地,直到明成化年间发生了汉水改道事件,从原来的龟山南边改为从龟山北边注入长江,从而在入江的河口处形成了一块低洼的荒地。▲武汉三镇卫星地图汉口的真正兴盛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由于武汉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谓,常年有大批的外地商人与来客搭乘航船来此,并更多地选择在两江汇集的汉口地区聚集,这就逐渐把汉口营造成了一个新兴的物流繁盛的工商市镇,以至于后来成为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和江西景德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汉口的发展度与名气将武昌和汉阳甩在了后边,真正是后来者居上。▲九省通衢示意图可以说,到了清代时期,武汉三镇并立的格局至少在经济和文化上正式形成。武昌是政治和文化中心,汉口是经济贸易与航运中心,现在的武汉市政府虽然设在汉口,但湖北省政府仍在武昌。l张之洞对三镇统一管辖的初尝试虽然清代时已形成了武汉三镇并立的格局,但当时的汉口镇在行政上还是属于汉阳府管辖。张之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年)上书朝廷,在《汉口请设专官折》中指出:“乃汉阳县与汉口中隔汉水,遇有要事,奔驰不遑。”因而提出了自己“阳夏分治”的主张,将汉水以北的汉口镇从汉阳县的管辖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一个“夏口厅”,管辖汉水以北的广大地区,至此开启了武汉三镇在县级行政上的独立状态。在湖北省的层面说,汉口和汉阳是要受省会武昌府管辖。▲夏口厅、武昌府和汉阳府三者关系张之洞这样做看似是加剧了三镇的对立,其实是出于对三镇统一管辖的需要。张之洞主政之前的武汉地区,行政管理已经是弊病丛生。高度发达的汉口镇一直受较为落后的汉阳县管辖,二者中间隔着汉江,遇事交流不便。▲武汉犹如东方芝加哥盛景正是因为确立了汉口与汉阳和武昌的分治,解决了原来行政建制的问题,激发了汉口发展的活力,才为后来的三镇合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方芝加哥”从此名满西方。l“废府存县”导致行政体系弱化年以后,汉阳废府存县,汉阳建制不变,同年设县知公署,后改行政公署。年市政改革以后,汉口成为特别市,有工商业资源的汉阳此时成为汉口特别市和湖北特别地方政府权力争夺的对象,随后,汉阳城区与汉阳县不断剥离与回归。因鹦鹉洲商业汉阳铁厂的发展,以基层自治的团体不断发展,且汉阳城于鹦鹉洲之间的夹河淤积。鹦鹉洲与汉阳四坊逐渐连成一片,汉阳城区的范围跨越夹河,鹦鹉洲纳入其中,由“四坊”变成“三镇”,分别为大别镇、琴台镇和鹦鹉镇。从行政功能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县公署、府署、协台署及与监察机构分布在显正街以北,教育局分布在显正街以南。此时正对着府署的鼓楼东街的中心慢慢呈现向西转移的趋势,此时城外棉花市场通过南纪门渗透到城内。南纪门外的棉花市场在城墙逐步拆除以后,夹河上的桥和船只增多,与鹦鹉洲的商业贸易往来日益繁盛。城内为棉花市场通过夹河进行交易,至此汉阳城内的行政地位逐渐式微,城内外共同发展。▲夹河旁的棉花贸易市场同时沿鹦鹉洲、南岸咀以及工业区仍有与竹木帮、治水、工厂相配套的监察机构如竹木帮收局、水警公署、电话分局等。年的县公署的位置是原府署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年市政改革,汉阳县属汉口市,汉阳府城地位下降,故更名为县公署。官署主要负责行政和军事管理,而竹木帮收局、粮仓署、电话分局等则有由官署调度,负责粮食的采集,运输和交易,调度周转,处理与行政相关的监察及管理事项。新政策的产生形成了警察局和相关监察机构,废除祭典后,城市地图不再显现与儒学相关的信息。▲湖南竹木帮分布图(图片来源:鹦鹉洲湖南竹木帮全图为底图绘制)l《建国方略》对汉阳城的影响汉阳铁厂作为武汉辛亥革命“阳夏保卫战”的备战部,促进了武昌起义的成功,至此时国体变更,封建祭祀制度瓦解。孙中山在对武汉进行整体规划的期间,对汉阳城的多方面发展予以建设。在孙中山整体规划时期,孙中山从武汉的铁路交通、市内交通以及襄河(今汉水)入江口的河道三个方面对城市进行优化整治。其一,建设起武汉三镇的铁路系统,据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描述:“武汉者,指武昌、汉口、汉阳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通大洋之顶水点,中国本部系统铁路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在孙中山的计划中,武汉铁路系统属于中央铁路系统的本部铁路系统,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均已建成,川汉铁路准备筹建。▲武汉三镇铁路区位关系在辛亥革命前夕,张之洞曾兼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并主张川汉铁路应由宜昌入当阳、荆门、仙桃、蔡甸以接汉阳至武汉。而后由于保路运动,川汉铁路未能顺利建成,铁路的建立使连通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铁路路权的争夺成为争夺中国经济发展命脉的争夺。其二,该计划同时也提及通过桥梁隧道连接汉阳、汉口和武昌,“在京汉铁路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联络武昌、汉口、汉阳成为一市。各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该计划为后来武汉长江大桥和长江隧道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随后交通枢纽的建立加快了武汉三镇物资的运输,武昌和汉口迅速发展,陆路运输的便利逐渐取代了武汉三镇以水运来发展商业的模式。而汉阳的商业正式因为水运的通达,货物才得以在城北的南岸嘴停留,桥梁的而建立使货物无需通过船运即可通过大桥连通三镇。汉阳也因此商贸发展愈发弱与汉口,汉阳逐渐转向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其三,该计划改造了汉水的入江口,将原本曲折的入江水道相应取直,缓和的绕过龙王庙,使襄河及各支流平稳汇入长江。“汉水将入江处之应激曲折,应行改直,于是以缓徐曲线绕龙王庙,且使江汉流水,于其会合处向同一方向流下。”。孙中山的这个决策有其缘由。首先,汉水在南岸嘴区域弯折角度较大,来往船只入江时船舵常不便于转弯,因而影响了该地商贸的运输;其次,由于汉水改道,各地水流集中汇聚在汉口与汉阳之间,这导致汉阳南岸咀地区常遇崩坡,因此需要改造水道,以便航运。▲从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可看出南岸嘴高公街西侧崩塌过程结合《南岸嘴常年崩塌示意图》可以看出,南岸嘴高公街西侧的陆地的形状来看在几百年间此处发生过不止一次崩坡,水流逐渐侵蚀着南岸嘴的陆地。《嘉靖汉阳府志·方域志》记录了一个详细的汉水入江的变迁:“襄河:在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缳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长约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司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今鱼利略存,舟楫巳不达矣。”直至年,南岸嘴发生大面积崩坡,由于常年累月的冲刷,之后年年崩坡,导致集家嘴街、双街、高公街、堤角街、弹夹巷、码头巷、鲍家一巷都不同程度的消失。l汉阳发展速度逐渐变缓中华民国不是太平治世,先后爆发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反革命事变与“宁汉合流”,武汉由原来的全国革命中心变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集中营。其城建也多次变化,比如20世纪0年代,汉口作为湖北省特别市又被单独划出,日占时期还成立过“伪武汉特别市政府”。经历过一系列的分分合合,年5月1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武汉三镇。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继续走三镇合辖的路子,先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区,同年将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合并为武汉市,受中央直辖,从此再没分开过。年汉阳城市主要以街市为主,在城市空间分布上主要保留了书院、政府和祭祀空间。由于年拆城筑路,从当时绘制地图的人的角度而言,人们比建国前更注重道路的建设。直至年,汉阳仍在武汉三镇中处于附庸地位,其各项事物皆由汉口市政府和武昌市政府管辖,此时的汉阳在空间权力的扩张中,逐渐丧失其地位。汉阳城的工业区曾短暂发展,为汉口和武昌提供便利,自身的发展却相对停滞。建国初期的汉阳城,汉阳城的城市功能逐渐向工业服务方向转变,城内外连通发展,城内平稳发展,城外仍然依靠水运发展这本地的商帮和码头文化,直至鹦鹉大道和汉阳大道交通枢纽在此汇聚时,城市开始重新发展。编辑/赵苒婷、赵胤杰作者/赵苒婷、高亚群、陈文玲参考文献:1]谭刚毅,张凤婕,王振.明清至民国汉阳城市空间演化及其城市意志探究[J].建筑学报,(01):94-.[2]刘世斌.专题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J].中学历史教学,(Z1):7-9+64[]艾政宽.汉阳古城变迁史话[J].武汉文史资料,6(02):12-20.[4]陈典.清代湖北的县衙[J].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00):-.[5]皮明庥.孙中山与长江开发——兼评《建国方略》[J].武汉文史资料,,(第C1期)[6]吴之凌,汪勰.武汉城市规划思想的百年演变[J].城市规划学刊,,No.:-9.老地图老汉阳系列·往期回顾:

老地图老汉阳·壹——山水营城

老地图老汉阳·贰——街巷往事

武昌古城系列·往期回顾:

历史地图中的武昌古城

武昌古城之壹——地理格局及其形成过程

武昌古城之贰——山水营城

武昌古城之叁——武昌古城变迁与山水环境

武昌古城之肆——医院与西式学堂

武昌古城之伍——码头文化

武昌古城之陆——户部巷的前世今生

武昌古城之柒——官署文化

武昌古城之捌——军政布防

武昌古城之玖——蛇山的桥与洞

武昌古城之拾——昙华林与宗教的那些事儿

武昌古城之拾壹——教育建筑的变迁

武昌古城之拾贰——古城内武汉中学的前世今生

武昌古城之拾叁——因“武”而“昌”(武昌的“文治武功”)

武昌古城之拾肆—西方建筑的本土化进程

武昌古城之拾伍—早期革命遗迹

武昌古城之拾陆—古城街巷的前世今生

武昌古城之拾柒—北城的名人故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rk/68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