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他的七言体长篇叙事诗《三朝老人家国志》中曾写过: 八年抗战终获胜,倭寇投降众欢腾。 谁料内战烽烟起,国共两党动刀兵。 此时余方十三岁,全家回归韦台村。 负笈求学十里外,从师秀才读五经。 爨馆两年赴汉川,简师一年学未成。 汉口花行当学徒,不足两月又回村。 一九四九虚十七,国家新生余新婚。 诗中写到的“爨馆两年赴汉川,简师一年学未成”说的就是父亲15岁时在汉川读师范时候的事。如今父亲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中间隔着七十年的光阴。七十年,沧海桑田,世事巨变。几年前,父亲就频频说起,想去汉川看一看当年读书的地方。汉川离仙桃并不远,我们做子女的也乐意驱车陪他老人家前往。可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多是他老人家千回百转的纠结),总是欲行又止。 前些日子,老家一位老姐姐仙逝,父亲前往吊唁,不曾想遇到了一位熟悉那一段汉川往事的本家哥哥,并且热心地把父亲的电话告知了汉川的一个本家侄子,难得的是,这个本家侄子的父亲——比我们的父亲还大一岁的一个族兄也还健在。父亲说,这位族兄曾经有恩于他。年,这位族兄敏感地嗅到了政治运动的气息,他给父亲弄了一个高中肄业证,亲自送到家里来,要父亲去报考襄南中学(湖北大学的前身),接受短期培训,即可分配工作,从而避开政治运动。虽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父亲没有去。但这些年来父亲一直是念着族兄的恩情的。果然,在接下来的土改中,因为我们的爷爷在汉口花行做账房,寄回家的一点银元买了几亩薄田,全家因此被打入另册,田产没收,家产没收,连栖身的几间房子也分给了村里的几家贫困户,而父亲一大家子人则被赶进了伙房栖身。 更难得的是,这位族兄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心情,拿到父亲的电话就拨了过来。第二天就让儿子开着车到仙桃来和父亲会面。父亲也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打电话一一通知我们孩子们第二天去见本家伯伯。之后,我们一行人又前往汉川。我们先在本家伯伯家里瞻仰了韦氏宗谱。谱序是用文言写的,没有打标点,父亲饶有兴味地跟我们边读边加上句读。读到谱里的两首五言诗,父亲让我猜作者是谁,我一读即知是父亲的风格,但署名却似乎并不是父亲。父亲见我一猜即中,眉梢眼角都是藏不住的开心,有几分矜持,亦有几分自得。父亲告诉我,诗后的署名是他的本名。我生平第一次知道,父亲这一辈是韦氏第十八代,守字辈,我们平时熟悉的父亲的名其实是父亲的字。接着,我们陪父亲一起寻找当年汉川师范的旧址。虽然,近一个世纪前的遗迹一点儿都没有了,什么都不在了,但父亲全无伤感,一路上都开心得像个孩子。或许,回到少年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就像是回到了少年时,这就是访旧的意义。 从仙桃到汉川,又从汉川到仙桃,一整天的行程,我们小辈儿都有点儿吃不消,两位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却精神抖擞,相谈甚欢,没有一点儿倦意。尤其是我们的父亲,在觥筹交错间,即兴发表感言,慷慨许下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之后若健在,兄弟二人再相聚。这令我们两家随行的儿女倍感欣慰。两位老人的神采,更是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我们这些小辈儿。 回仙桃后,汉川的哥哥发来了我们在汉川的照片,还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我为两位老人的照片题诗。虽笔秃力拙,亦欣然受命。 戊戌年七月四日,陪同父亲汉川访旧,草拟七绝三首。 一年近耄耋惟思静,熙来攘往半凋零。夜深频梦少年事,几欲故地寻故人。 二世事无常亦寻常,白发曾是少年郎。兄弟暌违六八载, 今朝共座话参商①。注①:参商,取自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三沔水汉川本同源,祖荫韦氏八百年。高堂宗谱历历在,千秋万代永绵延。 微笑虹那些感动过我们的文字和声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白癜风药物治疗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