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吃饱吃好”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如何让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成了人们   “天天五千张票不浪费”   从今年3月2日起,首都博物馆推出了《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由于观展人数居高不下,因此展出只接受电话和网络预约,饶是如此,每天名的个人预约名额总是满员,甚至曾出现过当天凌晨零点放号后,两小时内所有票便被预约一空的情况。为此,从3月19日起,首博不再接受团体预约,而是开放每天名的个人预约,并且从每人每次预约免费参观票不超过5张降低到了3张,但展出依然是一票难求。记者从首博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海昏侯的展览几乎“天天五千张票不浪费”,这在以往的展出中是不多见的。   4月9日是个周末,记者在首都博物馆现场看到,本次海昏侯墓的展览分“惊现侯国”“王侯威仪”“墓主身份”“保护共享”四个部分,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的考古发掘成果。组件从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中发掘的珍贵文物与观众见面,其中就包括公众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硕士、文化学者傅仰哲这天从泉州飞来北京观展。由于长期对大众文化、经济进行观察,这让傅仰哲积累了不少经验。他告诉记者,从国外的历史经验来看,当民众收入水平提高之后,对于文化的消费就会开始加大比例。这些文化消费包括看电影、购买书籍、投资艺术品等,而对考古的追捧,也是属于这一范畴内的。“根据国际文化市场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当人均GDP超过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转向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傅仰哲说。公开资料显示,年,我国人均 GDP 超过美元;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元。伴随这一情况到来的是各种国学、古董、文玩的热潮涌起,电视节目中的“鉴宝”类栏目收视率居高不下,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金”,收藏市场上小到手串大到巨画、佛像,其价格都跟着水涨船高。   一堂生动的公共考古课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硕士的曹玉骞也在此次观展人群中。他告诉记者,之所以海昏侯墓在国内受到了空前的   不仅如此,在展出现场,一些汉朝礼仪制度的相关器物的出土,也让观众们学到了很多。例如在海昏侯墓的展览现场,当志愿者面对出土的军事用品时说道:“西周时人们作战,敌对双方的领导人都是王侯一般的贵族,贵族精神要求他们必须懂礼,因此双方作战不摆好队伍是不会打的,即便是在战场上厮杀,也不杀老人,用现在人的眼光看起来,更像是在举行体育竞技。”但是到了春秋晚期,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局面,宋襄公还固守着这套礼法,于是就败给了楚军。孔子就是有感于这样的混乱局面,才发出了“克己复礼”的呼喊。“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答记者问时就曾说过‘用文物滋养道德的力量’。”曹玉骞说,“当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的出土文物本身时,就会热爱上物质的它们,当了解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代表的礼仪规制时,也会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倾慕之感,以这样的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言行。而这些,就是文物在无形中滋养整个社会道德的功效,虽然看不见,但结果是有意义的。”   考古热?向“钱”看?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考古热的兴起,有时也伴随着向“钱”看、重利益的问题。

  以《鬼吹灯》、《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网络小说的兴起以及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高票房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古代墓葬普遍怀有一种猎奇、寻宝的心理。而看似只是一个事物两面的考古与盗墓,也往往让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人们对考古产生了误解。海昏侯墓的发掘即以盗墓始,以考古终,难免使人浮想联翩。但在考古从业者看来,盗墓与考古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盗墓只是以追求墓葬内的财富为目标,不惜破坏、毁坏文物,而考古则是以科学研究为宗旨,不仅对墓葬,还发掘古代建筑、古生物等,并且将发掘所获得的文物归属公有。虽然看上去都是挖墓,并且都会让一些文物重见天日,但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好比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和破坏社会治安的亡命徒,同是拿起刀枪,但性质截然相反。不仅是个人对考古、发掘文物有误解,一个地区也都可能因此走入一个误区。比如所谓的“曹操墓”、“刘备墓”,还没有获得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就急于规划景区、开发旅游项目,周围居民也摩拳擦掌准备开展“农家乐”,活人只想“发死人财”。究其原因,或许整个社会还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没有建立起敬畏之心。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mj/81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