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让一个外国朋友选出 他最喜欢的三个中国朝代 他的回答是:秦、汉、唐 说实话,这个答案我一点也不惊讶 因为他曾经和我一块去过“兵马俑” 参加“汉服趴” 他的老家还有“ChinaTown” 同样的问题抛给我的中国朋友 不出所料,她的回答仍是如此 因为我知道小姑娘最近正沉浸在 《大秦帝国》《汉武大帝》《大明宫词》 等一众怀旧历史剧中 令我真正觉得有意思的是 从古至今,人们对秦汉王朝的向往 似乎出奇地一致,包括唐朝人 据统计,《全唐诗》中 “汉”字出现的次数大约是次 而“唐”字出现的次数仅为次 排除干扰项,仍然有4倍左右的差距 而引领这股“膜汉之风”的前三名 “杜甫”“李白”“白居易” 个个都是唐诗界的超级大V 资料来源:知乎“PatchouliExarch” 遗憾地是,唐朝人大多只能通过 那些精致的文字描述 猜想那波澜壮阔又触不可及的秦汉画卷 而我们却能幸运去到博物馆展馆中 以物为媒,追寻曾经的 秦汉文明 ▲展厅入口处 充斥着展厅的是热烈的红色,庄重而肃穆, 偌大的空间被巨型人造墙分割成若干部分, 墙顶精心装饰着黑色云气纹。 云者,天地之本也。 ——《太平御览》 ▲展厅 这种在汉代极为盛行的纹饰 象征高升、旺和 他们流动于展厅的每个角路 隐约勾勒出帝国时代过去的模样 ▲展厅 秦始皇的兵马俑大军伫立在展厅进门处 他们曾经随着秦王横扫六国 又伴其沉睡于地下 千年过去 这些兵佣依旧保持着原初的姿势 姿态优美,英俊潇洒 神态庄严,目光炯炯有神 似乎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丝毫不会影响 那位沉睡于地下的王朝之主的绝对权威 以及士兵们的赤诚衷心 ▲兵马俑 秦国无疑是一个好战的国家 纵横家张衡曾经这样描述秦军: “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显然,这样的姿势看起来霸气却极不实用 在战场上明显有夸大之嫌 不过秦军的战斗力却是公认的剽悍 商鞅变法时,为秦军量身打造一套军功爵制 从“公士”到“彻侯” 级别越高,地位和待遇就越高 爵位甚至还可以用来赎罪和减刑 但同时,秦国盛行连坐和轻罪重罚 深陷残酷法网的人们 上阵杀敌从某种程度上 也成为自己“自保”的唯一出路 我还记得《见字如面》阅读的第一封信件, 那封可抵上万金的家信 正来自年前的秦国 哥哥叫“黑夫”,弟弟叫“惊” 华阳前线作战的兄弟俩 再一次重逢后向大哥写下这封家书 ▲《见字如面》:林更新读公元前距今最早的家信 信件是唠叨琐碎的: 对比价格,缝制夏衣,寄钱还债 问候家人,嘱托妻子.... 信中,兄弟二人还特别提到 让家人留意官府送的爵位文书 勇敢的兄弟俩一面上阵杀敌 尽力让家中衣食无忧 他们也有着寻常人的害怕和无奈, 也见识过战争的残酷 “黑夫”委婉告诉自己的母亲对未来的担忧: 攻城已经很久了,什么时候结束还不清楚 母亲给我们的钱还是不要太节省了吧 “攻反城久,伤未可智也,愿母遗黑夫勿用少” 爱默生对现代文明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我们优雅的享用我们的正餐 血腥的屠宰场被精心的隐藏起来 对自然的掠夺,我们称之为“开拓” 对人的掠夺,我们称之为“战争” 文明的背后其实都是 一段段血泪交织的掠夺史 因而战争和死亡似乎成为那些 看上去越灿烂辉煌的文明中 越不能逃避的话题 自古以来 中国人似乎对“死亡”有一种天生的纠结感 一方面,我们对“死亡”讳而不言 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在无形之间中 透露出自己对死后命运格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