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福是我的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她留在武汉,医院风湿免疫科的一名医生。学生时代的她清秀文静,披着一头黑得发亮的长发,脸上总挂着浅浅的笑。她医院工作,是一名骨科医生。随着疫情爆发,医院第二批上一线的医护人员,分别前往不同的工作区域—— 二月初,医院花园山院区工作的小福接到科室通知,前往光谷院区集合。光谷院区是收治新医院,第一批医护人员从1月开始在此日夜奋战。小福是第二批上一线的医生,她接到通知后赶紧回家收拾行李。 箱子里装着最简单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小福的老公提着行李将她送到楼下。临别时,他嘱咐她做好自我防护,得知第一批医护人员有人感染隔离,他担忧不已。千言万语来不及说,匆匆的背影消失在爱人牵挂的眼眸里。 一月上旬,小福和老公将6岁的儿子送回了湖北汉川爷爷奶奶家。疫情爆发后汉川也成了重灾区,夫妇俩在电话里叮嘱老人不要出门,年迈的父母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守在工作岗位的他们随时等待着上一线的通知。 两天后,小福的老公接到医院工作的通知。此后,夫妇俩和孩子分隔三处,开始了各自的忙碌。 医院光谷院区后,小福成为肺11科的诊疗医生。光谷院区从疫情爆发时开设了肺1科、2科、3科……,到如今开到了13科,老楼的所有病房收满病人后,院区又开设了整栋新楼用于接收患者。 肺11医院呼吸科、甲状腺、内分泌、血液科等各科室的医生护士临时组建,日常工作除了诊疗、护理、数据上报,还要了解病人的生活需求,答复家属的咨询。他们所对应的隔离病房有70多名病人,都是核酸、CT双阳性确诊患者,还有部分是危重病人。平时六个医生和六个护士为一组,上三天白班加一天的夜班。白班要上10个小时,夜班为14个小时,工作强度非常大。 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来回奔走,常常闷得医生和护士喘不过气。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一些医护人员尽量少喝水,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医护都是女性,生理期十分难熬。爱心企业和朋友们为她们捐赠了医疗物资和各种速食,尿不湿、安睡裤成了医护人员的必备。医院本来有宿舍可以住,但随着病人越来越多,小福和同医院附近的快捷酒店。 最开始进入病房工作时,小福也会紧张。但她很快她进入了工作状态,将这些病人当成平时看病的普通患者对待。特殊时期不允许亲人陪护,一些病人担忧自己的病情,情绪时常崩溃。小福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耐心安抚病人情绪。有病人在自己确诊后又得知至亲去世,难过得痛不欲生,小福也揪心不已,可她不敢在病人面前失控,只能在无人时偷偷地流泪。 当然,也有开心的时候。有位阿姨听说自己的CT检测结果好转了,六十多岁的她高兴得从病床上跳了下来,手舞足蹈得像个孩童。这个时刻小福跟病人一样喜悦,渴望着再多一点这样的好消息。 和小福一同上一线的小护士大部分是90后,小福翻阅了资料,她们科室最小的是护士是98年的。护士们与病人有最近距离的接触,且很少有一句抱怨。有些病人觉得米饭硬了,护士们就给他们换成稀米粥,加热了再送去给他们吃。家属送来的饭菜也需要护士加热,再一一送到病人病床前。年纪大的病人上厕所不方便,她们就搀扶着病人到洗手间帮助解决。夜班时,医生可以稍作休息,但护士整夜随叫随到不能有半点大意。 这群小姑娘,时常让小福感到欣慰又心疼。20岁的花季,还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孩子,却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当同龄人在被窝里被阳光叫醒,她们每天听的却是病人的呻吟,想得是如何缓解病人的痛苦。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了,小福回到酒店脱下隔离服后,会记得给老公留言报声平安。医院的病人更多,小福的老公每次巡诊走一圈,步数都是两万多步,衣服被汗湿是家常便饭。两人休息的时间偶尔碰上,就赶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