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汉川市湾潭乡巧借民力,广选乡贤、善用乡贤、精育乡贤,凝聚道德力量,推进乡村“软治理”,逐步收到信访问题发生少、秩序好、群众满意度提高的效果。 着力“三抓”,挖掘“乡贤”人才潜资源 一是以党委(支部)领导为核心,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紧紧依靠各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从老支书、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中评选道德乡贤;从务工、经商、办企业的致富能手中选经济乡贤;从学者、社会工作者中选文化乡贤组建乡贤库和议事会,为服务乡里提供平台。目前,湾潭乡贤人才库已有人,村村有乡贤、湾湾有“能人”。湾潭乡综治中心通过与各村委会、治保会和辖区群众的沟通交流,将群众认可作为第一标准,对各类乡贤实行动态管理。三是以广纳英才为着眼点。乡村治理、乡村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能人”。湾潭乡通过“四个一批”广泛选贤,即内选一批,从村里土生土长的能人中选;外联一批,按照村企联建、以企带村的原则,联系本辖区的企业老板自愿推选;下派一批,从乡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接受群众的检验;回请一批,从在外的优秀人士中,推选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人士。 破解“三难”,弘扬“乡贤”治理正能量 一是用乡贤的资源解经济发展之难。邀请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共谋发展,鼓励乡贤出资修桥铺路办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农业耕种模式,精准扶贫工作进展顺利。二是用乡贤的威信解矛盾化解之难。德高望重是传统乡贤的代名词,他们的正直形象往往能和风细雨地打开当事人心结。他们在庭前屋后、田间地头,不推不卸,化解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对于那些因干群矛盾、土地承包等专业性强的“大事儿”,则请律师乡贤“出诊、主刀”。三是用乡贤的贤德解文明创建之难。乡风文明,止于至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传统文明之风在湾潭乡悄然形成。东风村老支书陈生才有句口头禅:“不管大干部小干部,凭良心做事才算是好干部。”五保户金某病危时,陈生才守在床前,为他洗澡更衣守灵送终,身体力行教导村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新颜村水改和土地平整,党员群众一致推举七十五岁的老支书周正亮主持监督,老支书不要一分钱报酬,一干就是五个月,硬生生地让预算28万的工程以13万完工。他说:“群众就信任你,就是看你办事公正,办事实在,不做实事鬼信你。能让全村饮上汉江水,我就是累死了也舒服。”目前,这批乡贤正在着手编写村规民约,弘扬多年积淀下来的“公序良俗”。 实现“三化”,建立“乡贤”培育新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制度化。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乡贤组织创新基层治理的文件,对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做明确规定和制度安排,设立乡贤工作室作为经济发展、矛盾化解、文明创建的平台。乡驻村干部定期到各村组党支部指导、协调乡贤开展工作,确保乡贤发挥作用。二是教育提高经常化。很多乡贤不缺情感,不缺公德,但对法律政策了解不多。乡党委将乡贤治理工程与律师“两进”有机结合,把德治融入法治,防止“跑偏出错”,组织乡镇法律顾问和进村律师采取“集中培训、入户交流、以案说法”等方式,加强乡贤教育引导,确保其能够适应工作需要。三是正向激励常态化。实行以奖代补,对乡贤为乡村办的实事、好事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每年评选出10名“最美乡贤”在全乡表彰,并将嘉言懿行在《乡志》中记载,广泛宣传,凝聚人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有力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基层矛盾的妥善化解。 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