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造像不仅存在立体造像,同时也存在诸多平面造像,例如常见的藏传佛教所供奉的唐卡,就是一种平面造像,还有一些印刷出来的佛菩萨形像,都属于平面造像。在汉传佛教当中,还有一种扮演着比较重要角色的平面造像是,在元代与明代都比较重视的水陆法会之中使用的的一种,被后人称之为水陆画的佛教平面造像,如洪武元年和二年(、),朝廷在南京蒋山的几次大规模荐亡法会。明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和洪武二年()三月十三日,楚石琦禅师奉圣旨,于蒋山禅寺水陆会中升座。 在乎面造像之中还存在有一种比较典型的画像,即水陆法会所用的水陆画。水陆画分上、下二堂。上堂水陆画的内容为诸佛、诸菩萨、诸声闻、缘觉、诸天、天王、明王、天龙八部护法神等。此等圣贤因地位高,所以其画像居于大雄宝殿及其他主要殿堂。 佛教造像不仅用在佛教修行上,而且对于利益世人,也具有超荐的功用,这也是这种平面水陆画所能起到的最大功用吧。 站在佛像功用与内涵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平面造像还是立体造像,都能体现某位佛菩萨的特征,或者说某位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什么愿力。例如,药师佛在因地时曾发过十二大愿,其中一愿即是,愿我成佛时自身光明炽耀,及闻者皆得除病等。那么在塑造药师佛像的同时,不但要具备共同的三十二大丈夫相,此外还要着重体现出威德光明与在法器上有所照应,如药师佛手中拿着的是一个盛满药的钵。以药师佛的形像为例,这样的造形是在于向人们揭示,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疾苦,然而不了解佛教内涵的人们可能仅仅会认为,病痛只是身体外在的。其实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凡夫除了身体上的痛苦之外,还存在种种未解脱之前的烦恼,这些烦恼也统统是属于病的范畴,只是我们未证得果位以前或许还不能觉察得到。通过这样的一尊药师佛像所代表的涵义,说明了药师佛的愿力,他不仅可以疗众生的身苦,同样也能解脱众生轮回之苦,就是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等诸苦,统统都能帮助我们来解除。那么这样一来,当顶礼膜拜的时候,就会生起这种种忆念之心,同样能起到提醒修行的作用。 佛像也能给予佛教徒以警惕,即见贤思齐,经常对着佛像能生起一种敬畏之心,省察内心与行为上生起的种种过失与修行上的不足。例如在塑造观音像的时候就会着重体现菩萨的慈悲智慧,还有就是神通广大,常见的观音像有度母、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六臂观音、愤怒观音像等。如圣观音像的造形是根据《无量寿经》中的描绘而建造:头戴主冠,冠中有化佛阿弥陀佛,身披天衣,装饰华丽。左手执莲花,表示一切本来自性清净等,这些无不是按照菩萨的自身特质与内涵来塑造的。 那么下面讨论佛像的内涵与功用,就以具有普遍信仰性的观音像为主题: 据史料记载,观音为我国国人信奉的时期是我国的东晋时期。东晋义熙四年(),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他念观音圣号,然后即得到了菩萨的威神之力救护,从而解脱了牢狱之苦,这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当中也有记载:“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扭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由此可见,观音在那个时候以其现世功德让人们对菩萨生起信奉之心。 南北朝时期是观音信仰全面发展的时期,观音显灵的事迹和感应录记述观音灵验的书籍也不断的涌现。至隋唐五代,观音信仰臻于昌盛,形成了观音为主的道场,即现在的普陀山。 佛经或佛教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佛法从而随顺世间。从这点上来看,出世间的佛法在弘扬的同时,在造像方面还是依附于世间的传统。有一种说法是观音之所以为女身,是因为较有亲和力。 通过观音像的不同外显形式及男女性别之分,也可以沿伸至其他佛菩萨形像在塑造的时候,也都在贯穿着这一理念。从中可以看出,造像的艺术并非一味墨守成规,完全从古至今都一成不变,也是在不断适应宗教发展,适应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例如南传佛教造像、汉传佛教造像、藏传佛教造像,都有较大的差别,使人一看上去就能基本分别出是属于哪种语系佛教的造像。这也是受到佛教传播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所致,更主要也是为了佛法得到更适合当地习俗与所接受方式的传播。 佛像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承载着某个地域的文化,如在汉地的某种造型,在南传佛教地区与藏传佛教地区是很难见到的,那么在其他两语系地区的佛教造型,在汉地也同样不多见。这就充分说明,佛像的建造不仅是在佛教当中有着特有的涵义,也传承着不同地域其独特的艺术文化。 佛教造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宗教所建立的,即为宗教修行而设立,那自然在修行方面更重于世俗艺术方面,在佛教之中对于礼拜与对佛像生起恭之心所获得了功德也有着非常多的经论所讲述。 造像有着很强的功用,所以才会受到佛教徒的重视,其重视程度简直可谓是与建造世间其他的建筑不能相提并论的,包括用于造像的材质与工艺,都是世间最上等的,甚至于佛像或佛陀舍利都会被天神所供奉与顶戴,如 “优填王即以牛头檀木作如来形像,高五尺。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这其中透露着两个信息,其一是作为世间最为名贵的材质来塑造佛教;其二,在世间作为最尊最贵的人,即国王,也要以佛陀为膜拜的对象。由此可见,仅是佛的塑像都能让人生起无上的敬畏。可见佛像的功用与内涵,是多么的深刻与受到重视。 因为现世的众生离释迦佛应化的时代已经久远,取而代之的就是以佛像来代表释迦佛的真身,而所生起的信心与功德都是一样的。如《增一阿含经》中佛陀为我们开示了:“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偷婆者,是谓初梵之福也。复次,善男子、善女人,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之福也……”上文中的偷婆即是指塔或圣像,由此可见,造立塔寺圣像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当然,这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但是佛教的造像,仅从材质上来判别是否具有一定的内涵是不够的,最主要还是从一颗真正信仰的心发起。针对这个问题,道宣律师曾有过一段说明,即因为什么如今的造像没有神圣感:“今随世末,人务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但问尺寸短长,不论耳目全具。或争价利钝,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贪淫俗务。身无洁净,心唯涉利。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菩萨立形,譬类淫女之像。金刚显貌,等逾妒妇之仪。”这充分说明,佛像的内涵,是在有一定信仰或是建立在对佛像能发起非常清净之心的条件下塑造,才会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否则便与世俗的造像没什么两样了。 佛教塑像还担负着以这种圣像的形象来教化世人,也有人称这种功用为“象教”。即佛教造像的主旨是通过借助直观的外在视觉形象,从而达到用这种方式来教化民众,做到见贤思齐,向往佛菩萨的清净庄严等作用。在此借用王谧的一句话再说次说塑像在宗教中的这一作用:“夫神道设教,实难以言辨,意以为大设灵奇,示以报应,此最影响之实理,佛教之根源。” 本文转载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