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画像铺首衔环的功用 汉画像铺首缺少金属铺首的震鸣传呼与抓握等功能,但是仍然成为汉画像中的一种重要题材,这与其特殊功用有关。画像铺首衔环由铺首和环部两个部分构成。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铺首造型均来自于金属铺首衔环,到了新莽和东汉早期,随着谶纬、神仙等思想的影响,铺首形象开始有兽面和人面两种特征,是雷神、伏羲、大禹、蚩尤等天神的化身,局部如顶部吸收了商周青铜器上纹饰的一些特征来增加其神性。对于环部,大部分形象中都可看到其代表玉璧,且环内常见神人、龙、双鱼等神物(图七)。 汉墓画像中的玉璧形象与升天和升仙思想有关。《周礼》曰“以苍璧礼天”。汉代出土的画像石棺上,头部挡板往往刻画有玉璧或十字穿璧的图像。马王堆帛画中在人间与天界之间有一系绶带之圆璧,巫鸿先生在研究马王堆帛画时就注意到帛画中玉璧有引魂升天的意义[44]。屈原《离骚》曰:“吾令帝阍开关兮,依阊阖而望予。”汉代王逸注“阊阖,天门也”。重庆巫山县东汉晚期墓中出土的不少铜牌饰,其上刻画有双阙与神人、神兽、西王母,玉璧上往往有“天门”二字[45]。则汉代画像铺首所衔象征玉璧的环部,毫无疑问具有充当天门的作用。而从楚辞《远游》到东汉桓谭的《仙赋》可知升仙与天门都有一定的关系。 本文认为汉画像铺首衔环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镇墓辟邪,保佑死者魂魄在墓室中的安全。在汉代不管死者魂魄最终的归宿如何,墓主死后魂魄都会进入墓室当中。从汉代文献和墓葬出土文字可知,汉代恶鬼名目繁多,且有很多食人魂魄的鬼怪。而铺首形象天神的属性能够很好地保佑死者魂灵的安宁,使其不受鬼怪的纷扰。 第二,安魂气。前文已述铺首衔环不管是形象上还是功用上与魌头都有极大的类似性。在与魌头的比较研究中我们知道其有保存死者魂气的作用。汉代盛行魂魄二元论,复礼的存在就是人们认为死者的魂离开躯体而招魂回体。在“尸解”和“太阴练形”信仰中,丧葬的过程就是使死者的魂魄与尸体一起进入墓葬,通过在墓葬中的修炼而达到变仙的目的。而汉人认为魂的本质是气,因此铺首衔环也具有和魌头一样防止死者魂气飞扬的作用,这也是很多画像石墓门内侧也有铺首衔环形象的原因。故辽宁盖县九垅地曲茔永和五年()东汉墓出土的墓砖模印文字写道:“叹曰,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而无忧,万岁之后乃复会”,因此陕北画像石墓的题记常称墓室为“万岁宅室”。 第三,升天和升仙的通道。我们说既然环部所代表的玉璧有天门的功用,那么死者魂灵便可以经过天门而进入天界,但是进入天门的性质从早到晚有所不同。西汉早期山东、江苏等地画像石墓就盛行垂璧纹,最早的画像铺首衔环延 续了其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早期画像铺首衔环的作用是引导死者灵魂进入天界,是战国以前灵魂升天传统的延续。到了新莽以后直到东汉中期是画像石铺首衔环的鼎盛期。这一时期战国以来兴起的仙界逐渐和传统的天庭合一,神仙思想广为流传,铺首衔环的作用也随着人们死亡观念的变化从引魂升天的主题向引魂升仙的主题过渡,进入环部所代表的天门也预示着死者已经成仙。而环部内的神人、神龙等形象以及铺首所代表的天神在死者魂灵前往天界或仙界的路上起引导和保护的作用。汉画像铺首衔环中顶的桃心形和圭形等源自商周青铜器上的形象都是对这种功能的强化。 综上可知汉画像铺首形象当为各种具有神性功能结构的集合体,其在墓葬中除了具有镇墓辟邪使死者亡灵不受打扰外,还具有安魂气的作用。另外环部所代表的玉璧是死者灵魂可以上升天界和仙界的通道。 注释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页。 [2]同[1],第页。 [3]〔宋〕李昉:《太平御览》,第一百八十八卷,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页。[4]吴杏全:《刘胜漆棺铺首上的怪兽考》,《文物春秋》,年第4期。 [5]〔汉〕郑玄注:《周礼》,四部丛刊明本,第~页。 [6]同[3],第页。 [7]〔汉〕许慎:《说文解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页。 [8]〔战国〕荀况:《荀子》,清抱经堂丛书本,第25页。 [9]子华子:《子华子》,明刻本,第17页。 [10]〔唐〕李林甫:《唐六典》,卷十八,明刻本,第页。 [11]〔战国〕尸佼:《尸子》,清平津馆丛书本,第22页。 [12]〔明〕朱国祯:《湧幢小品》,天启二年刻本,第87页。 [13]湖南省博物馆等编:《湖南溆浦马田坪战国西汉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二集),岳麓书社,年,第64页。 [1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江县新安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15]高书林:《淮北汉画像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第页。 [16]林继来、马金花:《论晋南曲沃羊舌村出土的史前玉神面》,《考古与文物》,年第2期。 [17]〔日〕林巳奈夫著,常耀华等译:《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18]徐良高:《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以神人像类文物所反映的长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传统为例》,《考古》年第9期。 [19]〔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第76页。 [20]〔汉〕刘安撰,许慎注:《淮南鸿烈解》,卷三,四部丛刊北宋本,第34页。 [21]〔汉〕许慎:《淮南鸿烈闲诂》,清刻本,第9页。 [22]高文:《中国画像石棺全集》,三晋出版社,年,第76页。 [23]〔宋〕李昉:《太平广记》,民国景明嘉靖谈愷刻本,第~页。 [2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年第12期。 [25]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年,第32页。 [26]董治安主编:《两汉全书》第三十四册,山东大学出版社,年,第页、第页、第~页、第页。 [27]同[26]。 [28]李国新:《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神仙》,大象出版社,年,第页。 [29]赵宗福:《中国虹信仰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7卷第2期。 [30]同[26]。 [31]同[26]。 [32]〔明〕孙珏编:《古微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页。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34]〔南北朝〕任昉:《述异记》,明汉魏丛书本,第1页。 [35]恩洁、霍启明、尹世娟:《山东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东南文化》年第6期。 [36]何婧:《古器中的虎食人造型及穷奇见于商代卜辞考》,《徐中舒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年,第90~97页。 [37]刘钊:《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出土木简神名考释》,《东南文化》,年第1期。 [38]同[20],第49页。 [39]〔晋〕郭璞:《山海经传》,四部丛刊成化本,第16页。 [40]〔晋〕葛洪:《抱朴子》,四部丛刊景明本,第73页。 [41]〔南北朝〕寇谦之:《老君音诵戒经》,明正统道藏,第2页。 [42]〔宋〕文谠注:《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宋刻本,第页。 [43]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宝丰史营遗址战国至汉代墓葬》,《文物》年第4期。 [44]巫鸿:《引魂灵璧》,《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文物出版社,年,第58页。 [45]重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等:《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年第12期。 文章来源《洛阳考古》年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anchuanzx.com/hcsly/5255.html |